文章内容

江南大学 - 《江南大学报》

蒋高明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人:蒋高明)

2021-05-15     浏览(233)     (0)

蒋高明创新工作室由18名骨干成员组成,依托江南大学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国内针织技术研究的权威机构、针织技术学习的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方面,承担国家、省部级、企业横向委托项目180余项,近5年科研经费累计1.2亿元。中心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与纤维制造、针织织造、机械、染整、服装、贸易等企业及科研院所联合进行针织产品开发和针织服装设计,研发范围覆盖针织服装、针织装饰、针织成形、针织新材料和新结构及针织智能产品等多个方向。近20年来,已与国内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推动针织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开发。

创新成果方面,拥有国内授权专利44项、国际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9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SCI/EI/CSCD论文200余篇。在新型针织工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针织提花工艺、全成形工艺、3D结构工艺三个方向,在针织智能制造方面主要涉及针织产品CAD系统开发、针织装备CAM系统、针织生产MES系统三个方面,在针织高端产品开发方面涉及功能性针织面料开发、时尚针织面料开发、针织结构材料研发三个方面。自主研发的具有高动态响应的电子横移系统和先进的压电陶瓷贾卡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获12项国家专利,与国内10家纺织机械公司合作,将技术推广到8个国家(地区)的120余家针织生产企业,累积升级设备500余台,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针织CAD技术处于国际领先,自主研发适用于各类针织物设计与仿真的CAD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发了互联网针织CAD系统,覆盖中国80%以上经编企业,并出口至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的12个国家(地区)的近600家企业应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将针织装备、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等工序实现互联网通讯连接和数据交换,承担省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以及承担工信部针织装备互联互通国家标准制定,成果已使浙江万方、超达、江苏丹毛等10余家企业的300多台设备实现生产全流程的“物物相连”,实现智能化在线定位、监控和管理,提高了企业效益。

人才培养方面,蒋高明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长期担任纺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了《针织工程》《新型针织技术》《纺织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教改项目,获教学奖励5项,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省级、校级奖励,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名。

社会服务方面,定期举办全国针织技术培训班课程和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议,为中国纺织行业输出近3500名技术骨干。

支部建设方面,工作室党支部把支部党建工作与劳模创新工作室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党员日常管理教育与搞好攻关创新活动密切结合,发挥好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好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优势,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促进工作室发展的优势,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行业支撑的榜样力量,支部党员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