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琴是我做过的最固执的决定。
初次邂逅古琴是在高考后的故宫博物院之旅中,一把唐代的“九霄环佩”琴静卧展馆内,不费吹灰之力,夺走了我全部的注意力。龙池下的一首小诗至今仍印刻在我脑海中“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那时开始,“古琴”二字便在我心中落地生根。
那次旅行后,我便向父母表达了想学习古琴的想法。父母虽不认同我的决定,但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还是为我请了一位老师。我的古琴之旅就此开始。
古琴演奏的基础是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所以我的第一堂课便从练习最基本的指法开始。琴室内,一排古琴靠在墙边。漆黑的琴面,洁白的琴弦,配上散发着檀香味的轸子,一切都如想象中那般古朴典雅。讲授完古琴的基础知识和历史后,老师便开始教给我第一个指法——右手挑。食指甲背撞击第七根琴弦,一声乐音随即流出。我心下惊奇之余开始了自己的尝试。“要靠食指中末两节发力”“大指轻捏食指第二关节”“中指和无名指要微弯”……老师提示的声音不绝于耳。我这才发现,原来弹奏古琴并没有我想像的那般简单。
一节课结束,老师给我布置了任务,每个指法练习五十遍。而我心里暗想:“就两个指法,我记得怎么弹就好,才不会练这么多遍。”到第二次去上课,我一遍也没有多练。“你是不是回家之后没有练习?”一遍检查下来老师很快指出了我的问题,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古琴学起来一点也不难,主要就在于一个熟练度,没有千百遍的练习,你怎么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难道要看一个音弹一个音吗?”老师的训斥声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忽又想起幼时学习葫芦丝、巴乌等乐器为什么没有成功。那日我回家后,看着橱顶上那些早已落灰的葫芦丝和巴乌,他们似乎也在用黯然的目光打量着我和新买的古琴,“过不了多久,那把琴也会像我们一样”。我幡然醒悟,为什么父母会不认同我的决定,为什么这些乐器会深藏角落里……
于是,在那个颇为炎热的暑假,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我的房间里多了一道端坐在琴桌前的身影。我不记得多少次手腕酸痛肿胀,只看得见数日后手指上悄然出现的老茧;我不记得多少次按弦的左手拇指出血,只听得见在那个蝉鸣略显聒噪的夏日午后一首完整的曲子从我的房间内缓缓流出,舒缓了整个夏日的燥热。
当我再次抬头与橱顶上那些乐器们对视时发现,他们的目光不再黯然,似乎散发出了新的光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后来每每遇到棘手的难题,回想起那个蝉鸣的盛夏,一切似乎都变得迎刃而解了。因为我始终坚信,坚持是成功的一个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