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稼穑恒艰 惜谷为念
作者:管理学院2019级王延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山河震恸,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毕生挥汗田间,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那天晚上,我与同学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认真地吃掉了碗中的每一粒米饭,彼此承诺坚决不浪费一点粮食。今天,我们已然生活在稻米谷满仓的人间,我们在稻穗底下好“乘凉”,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看风吹稻花香两岸,过着“一日三餐,米香弥漫”的幸福生活。珍惜粮食,反对浪费,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思稼穑之艰难,让珍惜粮食,反对浪费蔚然成风。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餐饮浪费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下,各地区部门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我国“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网络“吃播”为追求流量和利益,出现了各种假吃、催吐、将食物倒入垃圾桶等行为不仅与饮食文化的内涵相悖,更造成了食物的严重浪费,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我们幼年咿呀学语之时,就在父母的教导下背诵了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懂得了农人耕作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上学时,老师以《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训诫对我们进行的教导至今仍萦绕耳畔,学校的餐厅各处也挂满了各种反对浪费的名言警句。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有的精神品质。
饮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的播出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烹饪智慧和饮食态度,“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引以为傲,“舌尖上的浪费”却值得我们深思。天地食材,尽为我用;珍视美食,以敬天地,我们要用心从每一粒米中慢慢回味它生长的温度,珍惜粮食,才能真正体会风物之美。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面对历史曾有此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粒米,千滴汗,颗颗粮食汗珠换,我们要知道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还未过去多久,只有社会食物浪费现象被彻底整肃,我们的生活方能够风朗气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珍惜粮食,崇尚节俭作为日常自觉约束自己,努力在校园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你我皆知稼穑恒艰,应以惜谷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