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鲁迅纪念馆里陈列了超过 1800 件鲁迅收藏的新兴木刻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 见 证 了 鲁 迅 和 木 刻 版 画的不解之缘。
1927 年定居上海以后,鲁 迅 开 始 有 意 识 地 持 续 关注绘画, 特别是提倡新兴木刻, 成为我国现代新兴木刻运 动 的 开 拓 者 和 当 之 无 愧的精神导师。在如何借鉴中外 绘 画 遗 产 创 造 中 国 现 代绘画方面, 鲁迅有着清晰的思考。他说: “采用外国的良规, 加 以发挥, 使我们的 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 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鲁迅说过: “要启蒙,即必须能懂。懂的标准, 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 白 痴 , 但 应 该 着 眼 于 一 般 的 大众。” 于是, 木刻版画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着眼于大众宣传媒介的文艺, 因为鲁迅认为, 木刻版画是 “好的大众的艺术” 。
鲁迅提倡木刻, 目的是为了革命需要,为了开展人民大众的美术运动。早在 1928 年鲁迅负责编辑《奔流》 时, 就开始收集德国、 法国和其它西欧各国版画作为插图。他与柔石创办 “朝花社” ,编印 《近代木刻选集》 , 大量地把西欧现代木刻介绍给中国读者。同时, 为了武装青年美术工作者的头脑,使他们从旧艺术思想中解放出来, 他亲自翻译了《苏俄的文艺政策》 《文艺与批评》 等艺术论文集,在青年美术工作者中流传甚广、 影响极大。
此后, 鲁迅先生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在他的扶持和帮助下,中国现代木刻版画开创了新局面, 并具备了现实意义—— 较强的社会 功用与政治意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版画创作担负起了 民 族 救 亡 的 责 任,版画的艺术语言成为革 命 斗 争 的 武 器, 并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在充满艰辛与苦难 的 20 世 纪 三 四 十年代, 具有强烈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对凝聚民族力量、 团结广大民众、激发人民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鲁迅先生指出: “当革命时, 版画之用最广, 虽极匆忙, 顷刻能办。”
鲁迅的一生,一共介绍了大约近 50 位国外的版画家, 而这些历尽沧桑的木刻作品,见证了中国新兴木刻乃至中国 革命新艺术的历 程,也见证了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的渊源。我想,当我们追溯鲁迅同木刻版画的故事时,也一定要铭记鲁迅倡导木刻最初的愿望,就是要使木刻成为 “大众革命的武器” , 在工农兵中培养起一支“旌旗蔽空”的美术队伍。
(作者为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