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 个 世 纪 以 来 ,鲁迅一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在动荡不安的旧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体现着他深深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也因此而把鲁迅著作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年党史培根铸魂,百年树人启智润心,2021 年是中 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也是鲁迅先生诞辰 140 周年, 近日, 党委宣传部、 图书馆、 明德读书协会联合举办了“阅读鲁迅” 主题征文活动,作为“阅百年征程 品百本书香”主题活动的重要构成,希望通过朗诵、影音鉴赏、分享会等形式,帮助青年更多地了解鲁迅并学习其精神, “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本报选取部分征文稿件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鲁迅曾称自己的杂文为“无花的蔷薇” 。蔷薇而无花, 自然也就失了那娇艳、 优雅之态, 所剩的仅尖刺而已。然而即便如此, 与 “野草” 相比, “无花的蔷薇”也还是有些浪漫色彩的, 或者说,它的灵魂依旧是柔软的、浪漫的。而 “野草” , 连蔷薇之名都不要, 从“名” 到 “实” 完完全全与高雅和美丽彻底撕裂。
在 “纯文学” 的园地里, 存在着这一丛自生自灭、 肆意生长的“野草” ,本身就表达了对这片园地里其他“乔木” 和 “花叶” 的抗拒和鄙夷。
正如他在 《野草》题词里所言,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 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木, 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曾经自陈, 《野草》 里有他全部的哲学, 在 《野草》 中, 他不断审视自我, 审视这个世界。有人认为, 《野草》 是鲁迅的一部私密日记,也有人说, 《野草》 是鲁迅的一组“自画像” ,而我认为, 《野草》是先生用笔完成的一部文艺范纪录片,借不同角色的话语和动作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心情,表达思想。
品读 《野草》 , 仿佛站在一潭死水边,表面看来只能看到水面的宁静和岸边的幽然风景,但当你化身一块不规则的棱石,自水面浸潜而下,你会依次看到水面下根系复杂的浮藻、 四下逃窜的游鱼、潭 底长满青苔的扇贝、人们扔下的瓶瓶罐罐……运气好的话,你甚至还能发现潭底西北角有细流源源不断地汇入、交融,你会意识到,原来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不断更新着的、与外界连通的 活水!这是多么令人惊喜!这也正体现了先生的作品层次之多、思想之深,以及其与时代接轨的紧密性。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 10 年里, 发现了真理之火—— 马克思主义学说, 于是, 便成了革命文学的 “盗火者” ,为革命文学引来马克思主义之火。
对于鲁迅的思想, 郁达夫有一番十分精辟之论述: “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 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
20 世纪 30 年代, 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争取宣传阵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了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先生则是左盟中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野草》 中那篇历经 10 年酝酿而创作的达到全书艺术高峰的杰作《过客》 , 写完后的 1 个月零 20 余天开始,鲁迅连续创作了 7 篇以 “我梦见自己”为文本叙说开头的 “画梦录” 式的散文诗。 私以为, 这些 “梦” 和梦中的各种意象都是一种象征主义的手法,先生用一种略显怪诞、毫无逻辑的情节编织起一个又一个梦境,但也正是因为身处梦中, 一切都变得合理而有意义。
整部 《野草》 中,我最喜欢的是《雪》 , 它集抒情性、 形象感、 语言艺术于 一身, 与《复仇》 《影的 告别》等 相比, 《雪》 读来没有那种幽深晦暗、 隐意十足的黑洞般的感觉,而是相对优美、 抒情, 语言也超拔清隽, 被李欧梵先生称为 “写得最好的抒情诗篇” 。
与江南的雪相比,朔方的雪孤独、不粘连、 不著于物, 却又奋飞、 升腾,如同包藏着火焰,象征着战士般的性格和精神。事实上,这也正是鲁迅本人的性格和精神,就像他在《这样的战士》 中所刻画的,真的战士 “只有自己” , 在孤独中继续战斗, 而不是选择倒下或放弃,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伟大的胜利!
不同于雨的洒落或寻常的雪的飘然,先生笔下的雪仿佛具有了超越性的思想和灵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文末用了最关键的一个词—— — “精魂” 。
文中的孤独, 首先是战士的孤独,而不是弱者的孤寂。同时,这并不是被动地被人遗弃,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遗世独立,也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伟大责任感。
也许不经历孤独,不面向死亡, 人就永远无法到达一个精神上的峰顶。
而先生自己, 就是那孤独的雪, 一个朔方的战士,料峭寒春里如火焰般闪耀、 升腾的雪!
正如朔方的雪一样, 《野草》 也象征着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旗手” 的粲然一生:经历过希望和绝望、光明与黑暗、驰骋与彷徨,进而“抉心自食” , 与绝望和泥泞抗争到底, 并握紧笔杆,引领着无数文人志士在这“铁皮屋”中清醒过来,为中华精神之崛起而奋斗!
“野草” 在烈火中涅槃, 品读其痛苦而辉煌的一生,走进先生的思想成长脉络, 愿我们也能做一株“野草” ,珍惜脚下肥沃的土壤,拼命扎根, 肆意生长!
(作者为生工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