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河南大学的地下党员杜孟模

作者:李爱勇    
2021-04-20     浏览(348)     (0)

杜孟模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优秀的教育家。他经历了多个革命历史时期,积极参与党的地下工作,并积极推动民主和爱国运动。他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尊重。他是一名严格的共产党员,坚持党的纪律,即使在去世后也未向家人透露身份。







  河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历次民族和国家转折关头,始终心系国运,弘扬民主,从未停止过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脚步。河大师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薪火相传,在见证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杜孟模就是其中之一。
  杜孟模(1904-1974),字宏远,河南杞县人,教育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五四运动”前后,年少的杜孟模在杞县进步知识分子孟昭朴开设的私塾中读书,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1923年在开封二中学习期间,杜孟模和同学吴芝圃等人在杞县发起成立了“风俗改良社”和“读书会”,1924年夏又将“读书会”改为“社会科学研究会”,欲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积极开展民主、爱国、反帝的群众运动。
  1925年,杜孟模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期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时,杜孟模因组织同学去天安门参加游行被军警打伤。193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杜孟模长期以教育工作者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时,在开封高中任教的杜孟模冒险组织开封高中教师声援北京大学学生运动。杜孟模在进步学生中组织了党的外围团体“社会科学读书社”,并且在双龙巷家中宣传革命真理和党的抗日主张。在他的教导和鼓动下,一大批进步学生包括他的兄弟姐妹都从双龙巷出发奔赴根据地参加革命。双龙巷内的这座“大学教授寓所”还经常秘密向豫皖苏区党委提供重要情报。
  解放战争期间,杜孟模领导参与了河大进步师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革命运动。他还指导学生创办《钢铁》杂志,并发表化名文章介绍解放区的情况,在师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根据党的要求与河大教授王毅斋、李俊甫、段再培等共同组织成立了河南省民盟地下支部。杜孟模故居可以说就是他从事革命事业的战斗堡垒和奋斗前线。
  1948年10月25日,开封解放后的第二天,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宣传部长、中共开封市委书记的吴芝圃来到杜孟模家。杜孟模向吴芝圃汇报了开封市的各种情况后,提出了自己解放后以何种身份工作的问题。吴芝圃说,还是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工作,对新政府的建设比较有利。从此,杜孟模的共产党员身份便继续处于地下状态。
  此后,杜孟模历任开封高中校长、河南师专副校长、河南大学教授、开封市副市长等职。1959年当选为民盟河南省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1964年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后历任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期间,杜孟模遭到迫害并于1974年9月16日含冤辞世。
  杜孟模先生是一名始终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地下党员。他当了几十年的无名英雄,去世时也不曾向家人透露。直到1979年,党组织为杜孟模先生平反,他的党员身份才得以公开,他的骨灰盒才得以有党旗覆盖。1978年8月20日,《河南日报》头版的半个版面刊登了他和嵇文甫平反昭雪追悼大会的事情。
  杜孟模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根据党组织安排,杜孟模的工作虽有多次变动,但他一直没有离开教育事业和统战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育思想很明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注重“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人品和道德,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道路。
  杜孟模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工作近20年,教学成果显著。他不仅书教得好,而且为人正直谦虚,人品高尚,经常帮助、接济清贫的学生,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其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少是知名教授和党的高级干部。他的故居是他作为优秀革命党员积极为我国的革命和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见证者、守护者,是一只不可移动的荣誉勋章。
  (本文转自于微信公众号“河大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