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用校史教育践行
“大思政课”理念

作者:杨光辉 张枫林    
2021-04-20     浏览(130)     (0)

河南大学利用校史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深入挖掘红色基因拓展思政教学资源,创新河大红色文化营造思政教学氛围,培养河大师生承担历史责任,爱国是河大传承百年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视角是我们进行思政课提效增质的关键点,是我们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基石。河南大学立足自身丰富的思政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始终贯穿校史教育,引导学生以河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提高家国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作为百年名校,河南大学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河大师生在一百年的传承中,始终秉承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和对中原故土的责任,这份浓郁的爱国情感是河大的灵魂。
  深挖河大红色基因 拓展思政教学资源为了强化校史育人效果,河南大学深入发掘校史底蕴,强化校史建设,立足于河大百年传承,深入发掘河大内在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全面激活河大红色精神的当代活力,以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育人化人。河南大学是河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策源地,从1923年开始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在校内传播,进步学生组织了“河南社会科学研究会”,带领师生阅读《中国青年》《向导》《中州评论》等进步刊物,《唯物辩证法浅说》《政治经济学概论》《帝国主义浅说》《社会科学概论》《资本主义入门》等马克思主义书籍深受师生喜爱。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聚集河南大学,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赵纪彬、赵俪生、范文澜等都是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力军,他们在河南大学传播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反抗黑暗统治,为河南大学输入新的思想活力,一批师生走向救亡图存的最前线,成长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主力军。
  讲好河大红色故事 强化思政教学效果河大的辉煌是一百年河大师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创造的时代华章,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无数激荡人心的历史事件和令人肃穆起敬的先进模范,这些都是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1919年五四运动中,河大进步师生罢课走向街头,怒斥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五卅惨案发生后,河大师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沪案后援会”,甚至打出了“中州大学暂编学生第一军”的旗帜。1925年,李大钊同志在河南地下党人的组织和邀请下,为河大师生作了《大英帝国侵华史》的报告,掀起河南革命运动的新高潮。“九一八”事变后,河大师生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宣传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八年抗战中,河大是唯一在敌前办学并生存壮大的高校,期间河大师生牺牲9人,失踪25人,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她一方面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一方面又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教育建设,将文化的火种播撒在中原大地,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最绚丽的华章。
  创新河大红色文化 营造思政教学氛围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为校园文化注入新能量。河南大学加强红色文化建设,让每一所建筑都带着历史的诉说和红色的印记,学校树立了创立者林伯襄先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同志的雕塑,修复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校门,还原李大钊同志作报告的会场,重新发掘和整理校歌,建立马可音乐广场。围绕八年抗战办学经历,从历史到文学到艺术,形成为一系列文化成果,一条抗战办学路熔铸了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树立抗战办学纪念碑,组织师生重走抗战办学路,建设“河南大学抗战时期潭头办学旧址纪念馆”,联合《河南日报》推出大型纪录片《读书就是战斗》,拍摄抗战纪录片《烽火育才路》,全面讲述河大人在抗战烽火中用血肉之躯维护文化的感人壮举。通过发掘河南大学的红色历史,重建河南大学的红色氛围,继承河南先进知识分子挽救民族于危亡的意志,培养河大师生主动承担祖国、民族和中原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责任,全面激活校园红色物质遗产。
  爱国是河大传承百年的核心要义。“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这是河大创办初期的办学宗旨,也是未来河南大学发展的坚定信念。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深耕教育,惠泽民生,河南大学必将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能量。
  (杨光辉,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枫林,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