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11 月 9 日,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原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率领 2000 多名员工在香港起义,两公司的12 架飞机胜利飞抵北京、天津,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两航”起义的爱国壮举,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和新中国民航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49 年 11 月 9 日 4 时半,机组和随行人员顺利办完起飞前的各种手续,登上飞机。6 时,12 架飞机陆续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中国航空公司 10 架,中央航空公司 2 架。刘敬宜(时任中航经理)、陈卓林(时任央航经理)等人乘央航潘国定驾驶的 CV-240 型(空中行宫)XT-610 号飞机,于当日 12时 15 分到达北京。其他 11架飞机飞抵天津。同日,在香港的两航员工通电起义。
两航在台湾、海口、曼谷、仰光、海防、加尔各答、旧金山等办事处和航站的部分员工闻讯后,纷纷响应起义,相继策应回国。
两航起义后,国民党政府对起义疯狂反扑,百般利诱、分化破坏起义,进行各种威胁破坏和劫夺活动,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我党领导广大起义员工展开了捍卫起义成果的护产斗争。至 1952 年底,共运回器材约 15000 箱(件)、汽油 3600 桶和其他物资设备等。
两航起义对国民党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是一个重大打击,切断了国民党政权的西南空中运输线,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解放全国大陆的进程。同时,两航起义的成功,直接影响了 27 个国民党在港机构相继起义,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两航起义北飞的 12 架飞机和后来由两航机务人员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 16 架(C-46 型 14 架、C-47 型 2 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群主体。
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建设中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1950 年 8 月 1 日的八一开航;1956 年 5 月试航拉萨成功;1955年近百名两航起义人员入川,参与兴办新中国民航教育事业。
1963 年,民航院校调整,相当数量的两航起义人员投身飞行训练教学,为中飞院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两航起义人员始终抱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报效祖国,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良的品质深爱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