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追问三:校企合作如何完善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走向更深层次,实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日益突出。基地生产化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与普通高校类似的组织架构、课程设置等,影响了校企合作甚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金职院从完善学院组织架构入手,撤销系级建制,建立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机构,同时也是院级的对外服务实体机构,将校内、校外基地纳入其中,从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基地建设的日趋完善,并不代表着学院建设的一劳永逸。2007年,当部分基地迈出更新一步———以公司实体的身份承接一些项目时,职业院校在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因管理责任不明晰带来的办事手续庞杂,兼职教师挂名不到位,专兼职教师缺乏融合等问题,使得学校运行机制很不顺畅。另外,课程设置、硬件建设、校园文化等如何符合高职院校特色,而不仅仅是照搬普通高校,也成为学院内涵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2006年,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了设计工作室,开始承接企业设计任务。2007年5月,艺术设计学院接到了一项任务:与金华光华印务公司合作开发贺年卡、圣诞卡、情人卡。
然而,任务执行过程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教师孔德时说:“一方面,整个任务缺乏统筹安排,在设计委托方提出要看方案时,学院才临时通知、收集作品,教师自己承接的项目交给学院时,学院也没有及时安排,导致错过完成任务的时间。另一方面,有些专职教师对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在设计的过程中也缺乏来自企业的有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指导。参与任务的学生也不知道哪些问题该找谁来解答。”
艺术设计学院负责人芮顺淦说:“如果能把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纳入一个项目目标之下,共同承担责任,我们成立的工作室、开发部就能真正发挥其生产性实训效能。”
“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等,很大程度上都照搬自普通高校。但由于两者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的方式不同,这种照搬是不合理的。”杜世禄说。
如何完善校企合作乃至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2008年,学院开始逐步完善与行业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组织架构,建立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机构,同时也是院级的对外服务实体机构,以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对外业务,统筹组织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以及社会培训,将校内、校外基地纳入项目部或工作室管理,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按学科专业背景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或项目部等。
教师华玉亮首先尝到了学院组织架构改革后带来的甜头。
2009年,艺术设计学院在工商部门注册了金华市金美设计公司,开始承接设计项目。在承接人畜共患病研究所的徽标设计任务中,华玉亮带队,遴选学生组成设计任务攻关组进入工作室,完成设计任务,最终设计委托方采用了4项设计。
华玉亮感慨地说:“不仅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参与项目招标,而且通过与兼职老师的合作,与企业的沟通也增加了。自己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也有了清楚的了解,可以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如今,以接受企业生产项目为基础的教学、实训已经在整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推广开来。仅艺术设计学院就成立了艺术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影视动画工作室、雕塑工作室等多个工作室。“工作室、项目部等机构层级分明、简洁高效,有效地解决了以前普遍存在的实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杜世禄说,“搭建这样的基层组织构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内在机理的合理性和系统化,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体制理顺了,学校在各个方面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将现有的73个专业分为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管理服务和公共教育四大类别,分别制定建设标准,建设软硬结合、机理严密的实训场所;从符合职业要求和体现岗位特点出发,将基础课程放置在整个专业中考虑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教学要求,进行“职业导向、融入专业”的基础课改革;加快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积极寻求中外合作办学,接轨国际课程标准的专业合作教育;将企业文化引进实训场所,营造职业人培养的和谐育人环境。
八年过去了,从最初为解决招生、就业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到提高实训质量、教学水平的“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两化理论”,再到高职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正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持续发展。【点评】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教学实训一体化走出高职特色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符合其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甚至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但事实却不尽如此。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上机械照搬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也与普通高校雷同。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教学实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金职院把改革自身的组织架构作为突破口,撤销原有的系级建制,通过组建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机构,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从而理顺了体制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益。在此基础上 学校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和深化了学校的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原载2010年4月21日 《中国教育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