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追问二:校企合作如何突破基地瓶颈?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学院发现,校内校外的基地建设出现了两块"短板":校内基地实训功能不够,校外基地教学功能缺乏。
如何补齐"短板",完善基地建设?从2005年开始,金职院逐渐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两化"理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
“我大一暑假,自己找的实习岗位‘加餐’,因为大一时在校内的实训中技能没有得到太多提高。”2006届学生张江说。
“当时有些学院的基地利用率确实比较低,教学实践与生产实际脱节也比较严重,校内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院教师反映。
针对这些现象,学院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的理念,即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的同时,引进企业设备或生产线,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生产规程开展生产性实训,积极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实训的效果,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从而缩短工作适应期。
截至2007年,学院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校内实训基地达17个,承担着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双证考核中心等多种职能,成为学院与行业企业不断联系的纽带。
但随着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校内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大规模实训,现有的校外基地也只单纯用于学生实习。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金职院在探索中提出了“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2006年,经过双向选择,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数控专业063班的学生姚杰和其他20多名同学一起,进入了学院与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 “科惠班”。在校的3年中,他们每个学期都要到公司车间参加生产实训,并在不同岗位轮岗。参加生产实训的同时,他们要在公司的“培训教室”里接受理论学习,由学院的专业教师与公司的技术骨干、一线工人一起授课,课程针对学生岗位以及熟练程度的不同而设置。
像科惠公司这样具有教学功能的基地,被称为示范性校外基地。“我们重点建设了57家具有教学功能的示范性校外基地,目的就是充分落实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把校外基地建设从数量的扩充转向质量的提升。”杜世禄说。
为了落实“两化”理念,学院从多方面作了持续改进。在教学管理上,学院实行了“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2008年接任金职院院长的王振洪介绍说:“我们将3年的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将重点阶段性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校内外基地、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第一年,我们定位为体验式的锻炼,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企业环境;第二年为技能培训,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基本掌握生产流程中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第三年学生要具备顶岗参与生产的能力。这样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能让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各个阶段的实训内容、目标和考证要求,改变了过去关起门来教学的状态。”
“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强化操作技能,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学习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在实施基地“两化”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多门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主动为企业生产订单产品,并积极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学院教师依托基地开展应用科技研发以及转化科研成果,逐步成为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权威、行家里手。同时,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学院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与交流,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办学水平。
2007年10月,由于在校内外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跨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与此同时,《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探索》项目也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点评】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教“两化”理论把基地做精做实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如何把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做精做实,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两化"理论:一方面,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熟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将部分课程带到基地,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而且造就了大批"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