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优化专业教学体系 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提升专业内涵 提高核心竞争力

2010-01-07     浏览(324)     (0)

  一、调整专业结构,夯实专业群基础学校全面贯彻“五位一体”育人模式,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通过专业社会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以就业为导向,全方位审视学校已申办的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采取“增设、调整、稳定、退出”的专业建设机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近三年来,学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专业群建设实际,每年增设与地方特色、优势、重点产业对接的专业或专业方向3-5个,有针对性地增设了工程造价、市政工程、特种动物养殖、金融保险、物流管理等14个专业;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需求、考生意愿、毕业生质量、专业建设成效、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根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市场的变化,下调招生计划,及时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如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调整为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对市场前景不佳、招生生源意愿不高的专业如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予以撤消。通过新增专业扩大专业群的规模,通过调整专业,促使专业设置更趋合理,稳定现有专业,夯实专业群基础,撤消缺乏市场竞争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经过“增、调、稳、退”,目前学校已设置了77个招生专业,其中应用电子专业为国家教改试点专业,护理专业为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应用电子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动工具方向)和护理专业为中央财政资助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护理和旅游管理专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生物制药技术、会计等6个专业为省特色建设专业,市场营销、畜牧兽医、艺术设计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4个省财政资助的示范建设专业,共计拥有国家级建设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建设专业4个。初步形成了以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护理、市场营销、畜牧兽医、艺术设计和生物制药技术等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支撑、辐射服务面向教育、卫生、制造、化工、建筑、市政和农业的16个专业群的格局,建立起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的专业体系。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能力体系学校成立专业发展规划委员会,全面统筹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各专业依托由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与高校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切实发挥专业(群)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从专业定位、专业建设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基地建设、教学团队、课程和教材建设等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进行全面指导。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主线系统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从社会、企业、毕业生、兄弟院校调研入手,明确专业对应的企业与岗位,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明确毕业生知识、能力、职业素养要求,明确专业核心能力,以此形成专业培养规格;三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理清课程间的关系与课时比例,确定核心课程并为核心能力提供支撑,着眼于系统培养的要求设计基础课系统和层次清晰的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四是根据专业对应的产业特点,构建专业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如何培养人;五是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全面评价学生学业,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实施和完善“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各专业每年要系统、深入地开展产业背景、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的调研,进一步修正就业岗位、培养目标、核心技能、课程体系、实践项目,以此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培养过程的计划性,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三年的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将阶段性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训项目,进而与企业共商落实具体的基地、专兼教师,明确考核要求,制定各环节的制度文件和作业文件,做到“一年有计划”。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务管理,采用按周排课制等精细化的教学安排措施,保证教学实施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可控性,提高教学质量。
  各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充分将区域行业企业特征和专业自身优势进行对接,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校内、校外基地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与管理为重点,探索并形成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或教学模式。
  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监控与督导。重点从产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是否详实可信、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工作岗位是否明确、所确定的核心技能是否符合实际、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切实可行、专业建设措施是否有力等方面入手,通过随机听取汇报、审阅、评审等方式开展日常监控和专项检查,并将结果及时反馈,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三、深化“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推进基地“两化”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学校深化“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全面开展“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内外基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校内基地生产化:采用引企入校、生产化改造、建立工作室或专业性公司等合适的建设途径,将行业企业环境、流程、设备、管理等引入校内基地;重点建设35个生产性实训车间(室),使校内基地具有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不仅能开展生产性实训,而且可以承担生产任务或技术服务,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80%;细化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内部管理措施,课余时间逐步向学生开放,提高使用效益;充分发挥金华市生产力发展中心、金华市工业品展览中心的作用,使校内基地逐步具备教学实训、技能考证、技术研究、社会培训、成果展示五大功能。校外基地教学化:具备稳定的教学车间、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并承担一定课时的课程教学。进一步明晰一般、紧密、示范校外基地的层级关系,把紧密型基地、示范基地资源深化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合理安排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课时量,分层次组织教学;以专业为单位,按照一般、紧密、示范三个层次合理规划校外基地的建设规模。目前,我校校外基地数已达到700余家,其中紧密型基地300多家,教学化的示范性基地70家;校内引进生产线5条,建立了12个工作室。
  “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是“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深化和延续,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提炼,形成了“以基地‘两化’为载体,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的重大成果,被评为浙江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地“两化”经验先后在教育部示范建设方案研讨会、海峡两岸应用性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其成果多次被 《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并在《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四、理顺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梯队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以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提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建设策略,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复的探索,提出了“职业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念。通过研究、实践,归纳总结出遵循职业指导下的课程开发路径,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行业、职业、专业特点,由企业专家参与确定“基于工作过程、定于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依据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灵活设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课程网站、教学及评价量表等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既着眼于眼前,又放眼于长远对精品课程进行规划:一是根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程度和与专业发展趋势的契合程度选择精品课程建设对象;二是根据专业群教学改革进程拟建精品课程的数量;三是对未来三年拟建的精品课程及其要建成的级别做出整体规划;四是确定每门课程的主持人与团队,并初步拟出课程的基本框架。根据学院推荐,学校制定出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编制课程建设总体进度计划,分年度逐步实施推进,逐步形成了课程建设梯队,做好课程储备工作。为加强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培育工作,学校建立分板块多轮次的精品课程遴选机制,提前一年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建设计划。学校按照专业结构,分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管理服务、公共教育四大板块分别布局,制定遴选总体进度计划;通过多轮次的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发现重点培育目标,给与建设经费保障。对通过各轮次遴选入围的课程设定每个节点的进度要求、建设标准和验收时间,力求做到“评价、建设、再评价、再完善”。三年来,学校已评选校级精品课程近百门,获批国家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形成了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课程建设梯队。
  教材是课程的有效载体,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学校加强教材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好国家规划教材,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以及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至今已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9部,省重点教材36部,建立网络课程近1600多门。 (教务处)
提升专业内涵 提高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