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我该怎样生活?

卢文丽

2020-10-16     浏览(119)     (0)

本文是作者卢文丽在送别博雅班学子并迎接新同学之际,对博雅教育的旨归和人生道路的感悟。作者强调自我关切和推己及人,认为生活不是完成任务,只有活在当下,跟着自己的本心去生活,才能拥有幸福。


庚子初夏,我在云端送别了浮山书院第十届(2016级)博雅班的学子们;深秋,我又将迎来第十四届(2020级)的新同学。送往迎来,年复一年,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心头盘旋:博雅教育的真正旨归究竟是什么?

曾经,我写过一段豪情万丈的话,认为“博雅教育的真正旨归,不止于知识层面的补偏救弊,更在于传递生命的气息,培养自由舒展的大写人格,使人的生命经爱的滋润而慈悲高贵、情韵悠长,经美的熏陶而诗意盎然、广博优雅,经智慧的唤醒而光明磊落、圆融通达。”

至今,这仍然是我不渝的博雅教育梦。然而,博雅教育培养的每一个人却不能只活在梦中,他们首先是一个一个平凡的人,一切的学养、思想和情感最终都要回归实实在在的生活。因此,“我该怎样生活?”是贯穿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母题。

“我该怎样生活?”

“我该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

“我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在行路?”

在同学们踏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就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追问这些问题了。这些问题的主体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西方哲学讲求“认识你自己”,中国文化强调“反求诸己”,二者都指向从自我的内在生命找寻人生的真谛。每个人的生活好似一个无限扩大的圆,圆心不是其他,正是我们自己。因此,在追问“我该怎样生活”之前,先得反复扣问“我是谁”“我的内心究竟作何想”。每一个“我”都是独一无二且弥足珍贵的存在,每一个“我”都该拥有不同的人生,每一个“我”都值得享有幸福的生活。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世界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每一个“我”都葆有唯我独知的秘密。我们对生活的感觉或反应,唯有自己知道。有没有好好学习,唯有自己清楚。除“我”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他人可以代替“我”去吃饭、去睡觉、去工作、去旅行、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去爱,去度过我们真真切切的这一生。即使最亲爱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妇、子女、朋友,都无法真正做到相互之间的感同身受。生活的巨网缝满了贪念和物欲,交织着盘根错节的利益和矛盾,不断上演着爱恨情仇的大戏,更少不了吹毛求疵、鸡毛蒜皮。当我们遇到烦恼或挫折时,不要一味地向外求,更不能把怨天尤人当作一种习惯,而要洞明自己的内心,检省自己的选择,从灵魂深处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答案。唯有自知、自重、自爱、自律、自觉、自强、自主的人,才能获得独立超拔的人格,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享有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之所以尤为强调对自我的关切,是因为大众化的社会正加速消解着真正意义上的特立独行,有些人在群体意识的绑架之下不由自主甚至心甘情愿地成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小到着装的款式、口红的颜色、饭菜的味道、讲话的口头禅,大到高考志愿、职业生涯、伴侣选择、思维模式,无不紧随潮流,唯恐落伍半步就成了“不合时宜”的“老土”。物质生活你追我赶,精神世界因陋就简,真实的自我沦陷于媚俗化生存之中,丰沛的感受力消失在无心的世界里,不再为美好的事物欢喜,不再被伟大的德性所感动,不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这是最为可悲的。只有由心而发、毫无保留、不计回报地爱一个人,才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只有在忘情投入、常做常新的志业中,方可实现生命的价值。只有不被任何人的思想所奴役,才可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我将“自我”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不是宣扬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想阐明一个观点:人,只有首先做到《中庸》所言之“自诚”与“尽性”,才能真正做到推己及人。《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大意是说,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最能发挥天赋的本性,也才能发挥天下之人和天下之物的本性,帮助天地化育万物。自我不能独存,必与众生共在,与家国相依,与世界偕行。自我的幸福不能发生在真空之中,而必依存于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国家、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处理好自我与外在的各种关系,以一颗推己及人、修己及物、兼济天下之心,爱己、爱亲、爱众,惜时、惜物、惜缘,广慈博爱,厚德载物,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子情怀肩负起家国大任,以世界公民的良知和行动,创造超越于小我的幸福。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愿意与同学们共勉!

“我该怎样生活?”这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时时叩问。生活不是完成任务,只要生命不息,生活就将未完待续。生活是不完美的,“小满”即是最美。我们渴望幸福,却又不得不感受痛苦。我们向往成功,却又不得不经历失败。我们喜欢艳阳,却又不得不遭遇阴霾。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也正是生活值得过的理由。我赞同罗曼·罗兰的观点:“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更钦佩民国大儒马一浮的境界:“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我希望,无论同学们面临怎样的苦闷灰暗,怎样的狼狈不堪,都有足够的勇气和耐性迎接新的一天,像浮山一样沉稳,像大海一样悦纳,像孩童一样天真。生活的可爱在于,昨日不可重来,明日不得而知,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那就活在当下吧,跟着自己的本心去生活,不必想十年八年之久,过完今天再说,把时光活成历史!多年后,再聚首,愿我们把酒东篱,举杯欢歌:生活真美好!

卢文丽,浮山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