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母校永远是我内心的一盏明灯

孙敬鑫

2020-10-16     浏览(155)     (0)

孙敬鑫,青岛大学2003级校友,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他感谢母校的教诲和帮助,并表达了对母校未来的期待。他提到母校大气而不张扬,有历史底蕴更有青春活力,依山傍水,联通中西。他期待母校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精神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他相信通过每一个青大人的“守正”,母校会展现“出奇”的风景。


此刻,距离母校有千里之遥,但心里觉得很近很近……

想念母校,因为我离开它很久了。

2003年8月29日,我第一次来到青岛,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海,父亲陪着我,拖着一大包行李,怯生生地走进大学的校门,走进了我的第一个宿舍———汇园二号楼109宿舍;走进了我的第一个班级———2003级法学三班。

此后的四年里,我不断从师弟升级为师兄,从对母校的陌生到熟悉再到不舍。

2007年6月28日,我们毕业了。还记得离开学校的那天早晨,汇园三号女生宿舍楼上传来了《在他乡》的歌声,看着身边一个个“战友”陆续离开,心里突然觉得被掏空了,原本热闹熙攘的宿舍,人陆续不见了,行李慢慢少了,只剩下空空的床板,但空气中还不断回荡着熟悉的声音。

毕业后,我先是考到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后来又考到中国外文局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本来一心想着博士毕业后再回到青岛的,但是阴差阳错,我成了“北京人”。每当和别人讲起曾经的大学生活,想起远在他乡的母校,就觉得这是我很大的遗憾。

弥补这个遗憾的方式,就是频繁地浏览学校和学院的网站和微信公号,拼命地打听一切有关母校的消息,时常地眺望母校的方向。

每年也都会回母校一两次。每次走在博文楼(我们那个时候还称之为西二教)前,总是要抬头看看二楼和三楼的教室,期待看到熟悉的身影能再次闪现;走在仁园餐厅门前,便会想我喜欢吃的那个拉面还在不在;走在我的宿舍旁边,忍不住往里看了又看,想知道睡在我铺上的兄弟,是否曾听闻“109宿舍”的传奇故事……

感谢母校,因为它教会我很多。

想到“感谢”一词,突然觉得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但又不知道从何事何人写起。在母校生活学习的四年里,让我实现了多方面的跨越和成长,这份感激和馈赠,永留心底。

成长最直观的,是我在大学的四年里还长高了几厘米,这是让我最惊讶的,原本以为,我是无法突破170这个高度的。

在专业学习上,法学院的各位老师引导着我走进了国际政治专业,奠定了我以后要靠这个专业吃饭的基础。

在生活上,各位老师和我亲爱的同学们,给了我及时、充足的支持。作为一个从贫穷家庭走出来的农村孩子,这一点是最温馨的。

在能力锻炼上,承蒙“战友们”的宽容不弃,让我当了四年的班长,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跟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学习。我一直相信,身边的每个人所走的道路都不相同,没有哪一条路是必然好或者必然坏,所以好好向每个人学习,可以让我的道路自然更加多彩。

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是国际政治专业的各位恩师:丁金光教授、李广民教授、孙勇胜教授、欧斌教授、朴英姬教授……还有学院团总支的各位老师:曹俊书记、邹卫强老师、徐伟老师……请原谅我无法列出所有老师的名字,他们对我的爱护和支持我无法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我只能对他们说,学生会一直努力,不给你们丢脸。

还有一位老师,非常抱歉,我一直未能知道他的名字,他是《青岛大学报》的一位编辑。在大一下学期我曾经为学报投过一次稿,题目是“大一,我们能做什么”。虽然稿子最终未能刊印,但这位老师打电话约我去他的办公室,非常肯定我的选题,细心帮我修改,鼓励我继续写作。这篇稿子,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正式投稿,它帮助我打消了内心对写作的恐惧,使我慢慢走上了多思考、勤写作的道路。

最后要感谢的是与我并肩战斗的同学们。我先后待过两个班级———法学三班和国际政治班的70多位同学,虽然大家现在“散落江湖”,聚少离多,但我希望我们集体的精神永远都在,我们作为青大人的痕迹永远都在。

祝福母校,因为我相信她一定会更好。

来到北京后,每当身边人提起“青岛大学”几个字,总是觉得特别亲切。当我向别人提起青岛大学时,我也很自豪,我希望周围人可以通过我,看到青大精神的烙印。

记得有一次朋友提议,看看谁能第一时间说出各自母校的校训。“明德、博学、守正、出奇”,当我脱口而出的时候,他们都楞了,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我笑了笑说,因为这是我们的精神。

一直推荐身边的人去青岛旅游时要去母校转一转,因为我觉得母校很大气但又不张扬,有历史底蕴更有青春活力,依山傍水,联通中西。任何人走进那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未来还会有无数个十年,希望母校的每一步都能迈得踏实,希望母校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希望母校的精神不断传承发扬光大。相信通过每一个青大人的“守正”,我们的母校一定会展现“出奇”的风景!

落笔的时刻,向窗外望去,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想必此刻青岛的天更蓝、云更淡、风更轻。期待着与母校也能照亮我回家的路,与你再次相遇。

孙敬鑫,政管学院2003级校友。现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委员、传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