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大学报》 - 《青岛大学报》

《渔歌》的创作点滴

王绍波

2020-10-16     浏览(207)     (0)

本文描述了王绍波教授创作《渔歌》的过程和心得,包括对水彩画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以及画面中所体现的心灵感受和思想反应。该作品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

渔歌 (150cm×170cm) 王绍波
渔歌 (150cm×170cm) 王绍波

沙滩、海浪、晚霞、斑驳的船和渔夫的笑脸,自小生长在海边,捉鱼、拾贝。

看着波光闪动、鳞光飞舞和穿梭的人群,无数次我在梦中听着渔号的回响和妇人、孩童的欢笑,激荡出一幅幅静美或壮丽的图画。

一日黄昏,我又到了海边的港湾。火红的天际,闪烁的砂石,偶见晚归的渔人在霞光中跃动,一个个雕塑般的身影,凝重而深沉,伴着亮而悠远的歌声。

我顿时被这动人的情景震撼了,立时思绪如乱云飞动,激发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一幅充满风雨和性格,收获和喜悦的壮美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迷恋写实风格。天生的直朴和不善思辩的思维反应,使我对变幻迷离的现代艺术“望而不及”,好在以写实法,表现平实人,其意在“实”,也无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了。

水彩画是我醉心的艺术形式。畅快淋漓,抒情达意。每每创作画面,便沉浸于水色交融后的情境之中。而此次选题立意,旨在表现浓郁、厚重。与平常之水彩,于色彩、笔触相去有距。宽宏的场面,人物的厚重,低回悠扬的情调,如何水彩的语言来描绘、抒发,求厚重而不失轻松,恰是我追求矛盾统一后的艺术表现之美。

构思之初,将平日所记录之众多形象及场面,反复推敲组织,构图色调几经变化、反复,遇形象或动态不适者,遂对模特儿速写。构图素描稿、局部形象稿、场景道具稿,环境设置,人物穿插,不厌其烦,反复锤炼。虽未趋心愿,但几图草稿下来,较前稿完善许多,在此过程中,愈发体会到写实绘画生活形象的积累是长期的、细致的和精炼的。唯厚积而能薄发,唯深入方能浅出。

水彩画难于“大”。水色的效果随机而动,难以控制。尺幅越大,操作越受限制,常可望“水”而兴叹。立大幅,破陈法,于欧洲艺术殿堂归来,为其作品尺幅之大、形象之众、力度之强所倾倒。遂激情涌动,尽展览要求尺寸之最大,勾图绘形,无畏水彩大幅之难,不受某些水彩 “技术”之限,以饱满的生活激情为促动,以强烈的表现欲望为驱使,或恣意或精琢地去塑造心中的形象。

水彩画难于“厚”,因其色之透明性,难得浓重、雄浑。颜料用厚而叠加,易厚实但失明快,求亮洁而复失凝重。毕竟于水彩,其艺术特性终将保留,水之魅力更需彰显。而此画着意于深沉,还要有如歌的倾诉。集水彩之灵秀飞动,油画之浓密厚重,国画之气韵相接,语调的把握,语言表现的张力,是我所注重。知水彩而用其不知,为达意而择其手法,将其它艺术可融会之语言揉于其中,求其丰富多变而不失水彩法度。

多年来画水彩以惯于推画。从一点起如蚕蚀叶,属“局部画法”。因水彩作画是多遍重复易显“脏”“闷”。因此无论大面积铺设或进入局部刻画均一气呵成,一遍走过。素描、色彩关系顾盼响应,质感、笔触关系顺势而生,唯需观全局而入微。“微”是求表现之鲜活,生动之趣跃然,“观全局”是为局部表现把握火候,不至于尽精微而失广大。

平日画画唯心情而举动,兴趣使然。面对画板,稿未完即有尽快挥笔表达之意。每见画笔触及纸面,水色晕化,便兴奋异常,纵有笔不释手之感。我画水彩多使用毛笔,主要为狼毫或兼毫。因画国画的关系,对毛笔的掌握且能顺心应手。用笔无固定之法,唯效果而不择手段,笔用八面,不足时亦辅之以手和掌。或水冲色、或色破水,干湿浓淡,相互生发,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运笔、用色效果。一遍稍干后,再做进一步的刻画和表现,直至效果毕现。

创作过程的始终是灵魂的体现,是感觉的贯穿,是冲动的触碰。凝聚在画面上的恰是作者的心灵感受,性格与胸怀的再现。激情过后,这些思想的反应迹化于画面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仁者观山,智者见水,能与观者以心灵沟通,为此作所重获。

所谓心迹坦露再无以文字而复加。谨此数语,聊写此画创作所获之点滴。

王绍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渔歌》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