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互学互鉴,以开放推动办学国际化
互容互通,以合作助力教育现代化

——兰州大学六年发展成就系列报道(六)

作者:本报记者 任妍    
2020-10-16     浏览(250)     (0)

  今年5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时,中国科协发出了《关于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加入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助力全球抗疫合作的倡议书》,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参与到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去。

  作为世卫组织在中国唯一指定的组织,兰州大学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具体负责推荐中国新冠研究共享给全球决策者。该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甘肃省迄今唯一一个世卫组织的合作中心,也是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自2012年与世卫组织合作以来取得的成果之一。
  近6年来,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频繁,成果丰硕。中心发起并联合多国专家研发的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先后派师生出国(境)参加第三届国际循证卫生保健年会、第14届国际指南协会、第三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合作中心研讨会、2019Cambell协作网年会、第23届CochraneColloquium年会等。杨克虎教授和陈耀龙教授先后在《柳叶刀》《内科学年鉴》《美国医学会会刊》《英国医学杂志》等医学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在世界各国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成为顺应潮流的必然之举,其开放程度更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六年来,兰州大学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内容,在促进国家间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领域的融合交互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请进来,走出去

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6月29日,学校首届“国际课程与实践周”正式启动。“课程周”项目邀请国外28所高水平大学的30余位外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实践”“国内学生+国际学生联合参与”等形式授课,吸引了许多师生参与学习。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师王花平表示,DavidHui教授通过zoom以美国教学方式讲授了Mechan鄄icsofCompositeMaterials课程的相关知识,最深刻的体会是他将复合材料的构成和受力模式等借助教学道具和手绘图的形式非常直观、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学生丁捷说道,在GISforArchaeologyandCulturalHeritage这门课上,跟着Daniel老师学会了用GIS做地形图、做遗址的数字化平面图,接触到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测绘技术。
  让中国学生足不出户聆听国际专家授课,不仅是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跟进,更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启迪,这种举措在学校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
  2018年,我校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科学方向)本科教育项目首次招生。该项目引进德雷塞尔大学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结合兰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制定双方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采用中外师资联合授课,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由外方教师面授的专业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占三分之一以上。
  2019年5月12日,第二临床医学院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院合作交流项目的第一位受益者、2014级本科生肖淑君做客萃英优秀学子讲堂,她向同学们讲述了美国与国内疾病谱存在的差异、美国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医患沟通、医疗资源、人文环境等。她说:“坦帕医院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最大的附属医院,这让我开拓了眼界,接触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