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胸怀世界 扎根人民 勇立时代潮头

——兰州大学六年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七)

作者:本报记者 肖坤    
2020-10-16     浏览(245)     (0)

  “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呈增加趋势,但由于降水增加不足以缓解升温带来的蒸散发加大,干旱胁迫加剧,这可能导致黄河流域中下游未来旱灾、洪灾风险加大。”在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峰论坛上,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正在向与会专家解读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要求。
  坐落于黄河上游重要节点城市的兰州大学立即响应,成立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书记校长牵头成立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任务撰写工作领导小组,组建12人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抽调100名学术骨干力量……专家团队召开4次研究任务推进会议,撰写6份高质量研究报告。学校集中力量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为国家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年来,兰州大学发挥高校智力优势,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做优医疗卫生服务,深度参与健康中国行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担当诠释对

入基层 惠民生

交出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在甘肃省定西市,被誉为“草状元”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旭生,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紫花苜蓿一直“闲置”,白白浪费了紫花苜蓿的高蛋白。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郭旭生很快提出了发展商品化裹包青贮饲料,有效利用大面积紫花苜蓿优质饲草资源的产业发展模式,仅用两年时间就让定西市6县1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青贮饲料生产线。

  如今,“小草”终于成就了“大事业”。定西市各县区已建成51条裹包青贮牧草生产线,年产青贮牧草200万吨左右,销售额约11亿元,有效推动了定西市牧草产业的发展。兰州大学依托一流学科和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在当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以草兴牧、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同类地区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典型模式。
  和郭旭生的扶贫理想一样,资源环境学院丁文广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的耦合模式理论,让20多万贫困人口和灾民受益;生命科学学院李凤民教授团队提出以集水农业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为我国旱地农业大幅度提高单产、重建可持续生态系统奠定了科学基础。
  兰州大学在2017年就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随后又陆续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依托学科优势,聚焦民生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有关研究217项,项目经费总额4483.1万元,不断为提高百姓生产生活水平而奔走。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是兰州大学的对口帮扶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邓汉华就是学校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面对村里年轻劳动力严重缺失的情形,邓汉华通过多种场合向农户宣讲帮扶措施和帮扶政策,介绍村集体发展的方向和规划,村民们逐渐转变观念,参与到全村产业改革工作中来。一年多时间,村里合作社从空转状态开始正常运营,年底预计收益达到30万元;养牛大户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曾经撂荒的土地充分流转,形成经济林加有机肥共生互养的雏形。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选派的驻村干部王宏伟,为了帮助甘肃省静宁县三合乡段渠村村民创收盈利,通过网络“带货”方式,成功做起了电商平台——静宁特产段渠小店。

  全国脱贫看甘肃。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兰州大学的地域特色,也是发展机遇。六年当中,兰州大学将校内中层单位化整为零编入10个帮扶小组,由校领导带队实施整村帮扶,先后选派24名后备干部在贫困村驻村帮扶,传播新理念、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合作,协调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0多项。目前兰州大学已经在甘肃平凉、定西、庆阳和云南石屏等地实现了“2019年帮扶贫困村整村脱贫(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