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保山学院 - 《保山学院报》

肩负教育使命践行教师初心

作者:刘婧鹏  段雪玲  教育学院    
2020-07-31     浏览(211)     (0)

文章描述了两位教师志愿者投身教育扶贫工作,为福贡县的贫困学生提供支教服务。他们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通过走访、指导教学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困惑,并积极参与防洪抗洪工作。他们坚信微光终将成为炬火,照亮整个世界。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从“心”出发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福贡县作为边疆“直过民族”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和高山峡谷“五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为响应国家号召,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的相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保山学院段雪玲和刘婧鹏两位教师志愿报名作为支教实习驻县带队教师投身于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工作。

出发前耳边常伴着 “那里经常会发生泥石流,你要小心”“那里条件很艰苦,你想好了吗?”“你们怎么住呢?”吃饭在哪里吃?”“102个学生,多大的责任啊……”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各种问题和担心,以及因连日大暴雨影响,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多地发生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延缓了出发的时间,让我们多了几分焦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020年6月7日,我们带着保山学院校领导的嘱托和期望,和102位赴福贡支教实习学生启程前往福贡县,行驶在依山傍水的美丽公路上,使人顿生“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一路走一路送,晚上20:30,14个支教实习点的学生均已安全送达并安顿好。

用“心”做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作为支教实习带队教师,肩负教育使命,践行教师初心,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周以来,我们一直践行“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将自己融入学生的支教生活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支教生活。每天晚上20:00到22:30是我们比较忙碌的时间,学生完成一天的教学工作之后,将遇到的困惑和收获在线分享,我们给予建议和指导。“老师,我被分到了最调皮的那个班,我觉得我坚持不下去了”“老师我们这里经常断电”“老师,我们已经独自上课了”“老师你们适应了吗?”“老师……”。每一通来自学生的电话,每一条学生发来的信息,每一次和学生分别时的拥抱,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是老师、是朋友、是家长、是知心姐姐,也是被照顾的对象。

以“心”交心

为了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生的支教生活,我们以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完成了14所实习学校的走访工作。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班级管理、教学组织、与学生家长沟通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以及面对部分学生环境不适应、角色转变困难、教育理念冲突等问题,都给予一一解答和支持、干预,保证学生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支教中的各项挑战。6月18日以来,怒江水位持续暴涨,支教学生生平第一次遭遇洪水,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险情,同学们的心情忐忑难平,我们第一时间前往实习点开展心理安抚工作。由于应对工作的及时到位,同学们很快调整过来,重新投入工作,甚至积极参与防洪抗洪。线上谈心、走访、指导教学……看似单调而规律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对“三区三州”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支教学生不断适应支教生活,学校对学生的认可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将尽己所能,做支教学生的坚强后盾,保证本次支教任务有序高效地完成,为福贡县教育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些优美的风景,是挡在教育扶贫面前的一座座大山,那条奔流不息的怒江,是记载着新青年一代的无悔青春。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在孤独地守望着麦田,不是为了收获,只是欣赏那一种自然与生俱来的杰作,乐于把自己融入那无尽的麦浪,沉溺于此,乐此不疲。愿我们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坚信“一点光汇聚在一起,可以照亮整个世界,微光终将成为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