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骊歌唱响,又是一个送别时。6月19日,我校2020届毕业典礼举行。94名博士生、1380名硕士生、6852名本科生学成毕业,即将奔赴工作岗位或进入不同高校继续深造。据介绍,共有1783名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813人进入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其中360人进入中建,110人进入中石化。
校长布置“作业”: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变化与挑战
“如何在思辩和创新中把握变化,如何在坚守和笃行中应对变化。”毕业典礼上,校长乔旭为8700多名毕业生现场布置了一份关于“做好准备,迎接未来变化与挑战”的“课堂作业”,并寄语毕业生,要驰而不息,在变化中成长,要久久为功,在坚守中致远。
“只有认识变化、顺应变化才能驾驭变化,处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时代,更要求我们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去把握新问题、新变化,在动态变革中寻找契机。”乔旭校长希望毕业生今后要研判形势,变“小我”为“大我”,不断完善“小我”的同时,把个人理想与命运融入社会、融入国家、融入时代,乘风破浪,实现“大我”;还要练好内功,变“危机”为“新机”,在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同时,适时调整认知和定位,扎实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让自己成为“多面手”和“杂学家”;要调整观念,变“就业”为“事业”,不去苛求一步到位、光鲜亮丽的“就业”,而是谋求终生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形成“梯度式就业”的择业观,精准人岗匹配的“职业锚”,练就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金刚钻”。
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乔旭校长还鼓励毕业生们要坚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热忱初心,“今后无论大家从事何种工作,都希望能做个‘有态度’的‘后浪’,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同时,他希望同学们能坚守“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终生学习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创业精神,“墨香为伴,与书同行,诗与远方兼得,‘难道不香吗?’要坚持‘知行之道’,活用‘他山之石’,让创新和实践成为自己行稳致远的‘两条腿’和‘两把刷子’。”
校友陈卫国:“两山”医院建设总指挥谈“抗疫”体会
4万多管理和作业人员,1亿多网民“云监工”,十余个昼夜先后交付火神山、雷神山两家全功能呼吸系统传染病专科医院。这种由数十家中央企业协同作战形成的“央企速度”成就的“中国效率”,让世界为之惊叹。于是毕业典礼上,学校特邀杰出校友,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武汉市抗肺炎应急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陈卫国回母校分享“抗疫”体会。提及火神雷神两山背后的奇迹,陈卫国表示,“两山”医院的建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所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有2688名党员冲锋在前,发挥出了模范带头作用。
陈卫国还将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经历中收获的三点感悟作为珍贵礼物分享给了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世界本身就是变化中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疫情的发生只是加速一些变化,放大了一些挑战,即使没有疫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依然是一个高速变化的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界。”陈卫国劝诫毕业生,“学会适应变化,懂得去生活;学会把握变化,抓住发展机遇。”陈卫国送给学生的第一个“礼物”便是要学会“拥抱变化的世界”。他从疫情引发的全球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开,让大家在面临世界的变化时,要克服手足无措的恐慌,因为我们的态度和行动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可以说没有青年人的担当作为,就没有十天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人间奇迹!”陈卫国激动地说。他认为,“新冠肺炎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相信经此一役,你们会更加自信、更加强大,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世界也会因此更有希望。”他与毕业生分享的第二个体会就是“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在疫情困难的局面下,正是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才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体现了复兴之路的不可阻挡。
“这个时代更考验人、更磨炼人,但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给你们,时代的责任已经赋予你们,国家的未来属于你们!”陈卫国与大家分享了第三个体悟,“要以坚韧应对未来” 。他希望学弟学妹牢记南工大培养出的学生从来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谋生,而是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力建设一个更加强韧的中国。
毕业生:我爱学校,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大家都觉得我普通话说得好,那是因为中阿是好朋友,我爱中国。”海外教育学院一名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东海风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时,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更爱学习和生活了四年的学校,所以我毕业后要继续留在这儿读硕士。”
“四年的时间真快,可能是过得太快乐了,一不留神就过去了。”土木1607曹哲泰表示。曹哲泰原准备出国深造,申请结束后,又“顺手”考了研,最终跨专业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学期间,一边学习,一边‘玩’摄影,拍会议、拍人物、拍风光。”曹哲泰大学期间一直在校融媒体中心迅影工作室工作,今天毕业典礼,他还坚持承担了摄影任务。“我这是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大学生活画上完美句号。”杨芳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