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厚学阁小记论剑之——

从西南交大陈玉钰修改本科成绩保研被取消资格说开去……

2020-07-01     浏览(421)     (0)

事件直击:近日,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2016级陈玉钰修改成绩保研中科大被同学实名举报,这一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起热议。随后,西南交大官方微博发布通告:经学校专项工作组调查核实,2016级学生陈玉钰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成绩方面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经西南交通大学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取消陈玉钰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阁主之问:参与修改成绩的当事人触发了什么?

日语 吴陈颖:保研的全称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高校首先就对推免生的学业水平作出了高要求。陈玉珏大学期间有6门课挂科或缓考补考,显然学业成绩难以达到可以保研的“优秀”。西南交大考试管理明确规定,推免生成绩计算均以第一次考试成绩为准,补考和缓考成绩即使考了满分,在保研计算中也只能算60分。但陈玉钰《工科数学分析MI》课程正考分数为61分,补考分数为91分。在保研时,她的这门课却被算成了91分。

从既得利益的一方陈玉钰来说,这种修改成绩保研中科大的行为,不仅仅是诚信的缺失,更是明目张胆的舞弊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侵占。因为一个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获保研名额,势必会挤掉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

从协助作案的教职人员角度来看,这是滥用职权进行谋私的行径,更是对教育公平的破坏,对其他所有认真学习、力争上游的学生的努力的践踏。而从制度上来看,这是监察制度缺失的问题。

阁主之问:此类事件造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工程 程子乔:教育是国家大计,而高考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更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升学考试,而承载着个人、家庭,乃至家族“学习改变命运,读书创造未来”的期冀与梦想。高考是维系整个社会上下阶层之间良性流通的通道,它应该也必须是公平公正的,同样研究生保送也是如此,容不得半点作假,任何人都不得凭借金钱和权力“污染”教育公平。从“不知知网”的翟天临到“自爆作弊”的仝卓,再到被替上学的山东农家女和西南交大修改成绩的陈玉钰,一旦出现触犯教育公平的事件,势必引发民众的热议。尽管这些“负面”的事件,在整个行业中属于极少数,但是它们的出现往往会降低人们对公权力的信任。

“曝光——调查——处理”,发现漏洞之后的及时补救虽然必不可少,但迟到的正义与公平并不能真正弥合人们心中的创口。被夺走青春的山东农家女,被陈玉钰占去人生机会的学生,并不能通过处罚违规者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弥补。当然,一系列有关教育公平事件的曝光也带动了相关部门和学校展开自查,仅山东一省便通报了200多人通过冒名顶替获得学历。但相较于揭发式的、运动式的纠错,人们更为期待的是能从制度上根绝此类侵害教育公平事件的发生。

阁主之问:如何才能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信管 徐栖桐:前有翟天临学术造假、仝卓高考舞弊,后有多人冒名顶替上大学、陈玉钰伪造成绩单,教育公平问题屡屡曝光引发民愤,究其原因,这关乎着国民社会价值观的底线,因此对待这类事件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觉得首先我们每个人在遭遇不公平,或知晓不公平的事件后,要勇于发声。发声是我们捍卫自己、捍卫他人权利,更是捍卫社会公平的武器。其次,涉事单位要有揭开遮羞布的勇气和担当。千万不要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我认为揭开遮羞布并不可怕,只有追责彻查的“零容忍”,才能狠刹学术上的不正之风,才会让学校成为学习的净土,而包庇会让学校滋长暗疮与毒瘤。最后,还需要完善相关法规,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一切变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阁主之声:无论何时,公平与正义都是不容侵犯的,可陈玉钰事件却触及了这条底线。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但高考、考研等为大部分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去奔赴理想的学府,去追寻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此类事件的曝光,给社会以四点警示:

一、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信,人之本也,人无信则不立。唯如此,才能让那些急功近利,为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不择手段去获取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不当荣誉与人生“果实”的人销声匿迹。

二、学会正确关爱子女。所有的“陈玉珏”背后,都有“陈玉钰式”家长,他们错误地爱着子女,为了让他们走捷径走坦途,不惜窃取他人奶酪、牺牲他人利益。他们不知道他们今天给予子女的 “糖”很可能会变成明天的“毒”、后天的“坑”,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形成的合力作用,因此父母应正确关爱子女,正向指引子女,唯如此才能让他们走上一条顺利的阳光的人生之路。

三、敬畏规则。所有的舞弊、弄虚作假的事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伙为了私利无视规则的人,他们视规则为无物,将自己管辖的范围视作自己的自留地,任意作为。只有让他们明白一旦触碰公权力、破坏公平这个规则,就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减少不公平事件的发生直至消亡。

四、增强监管和惩罚力度。陈玉钰事件再次为整个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时刻坚守教育公平的底线,各大高校也应当及时整治不良学风,全面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要求高校和学界加强自查自纠,对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行为真正做到“零容忍”,对违法违规的当事人采取严惩。唯有这样才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惩前毖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注:欢迎广大读者联系我们,将您周边的热点话题以及您的观点和思考发送至xbs@njtech.edu.cn,也可在大学生记者团官方平台“南京工业大学记者团”(QQ3030085032)与我们互动。

 李维嘉  吴陈颖  程子乔  徐栖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