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群体,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他们会在固定的时间到大学自习室自习,他们着装比在校大学生更加成熟、动作更加麻利,他们已经毕业却仍在大学校园或者校园附近租房居住,所食所用往往和在校大学生并无二致,他们被人们称为校园“漂”一族。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在南区5号教学楼自习室结识了其中一员,并对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了解。
租房 校园周围是首选
因为已经毕业,住在校内的大学生公寓是不可能了,于是找房子便成为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北区一餐后面居民区、南北区学校招待所成为他们在校内租房的首选,在校外,他们大多选择在南区家属区、小市场附近居民区找房子。“首先考虑租金,再看和学校的距离。当然,越安全越好,越清静越好。”为了省钱,大多数“漂”一族与人合租,在记者所调查的十二人中,独居的只有二人。南区家属区某两室一厅的房子已被两名“漂”一族和一名在校大学生合租半年多,每月900元的房租、水、电、暖气、上网费均由三人分担。其中一名姓李的毕业生告诉记者:“据我所知,大多数的“漂”一族还是习惯到大学自习室学习,所以租房一般首选校园附近,当然租金也得考虑,太贵了不行,像我们三个人,算上所有费用,每人每月要交360多元钱。合租实惠,也能与人有所交流。
“我一直在准备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两者各考了两次,结果都不是很好。”韩对记者说,之所以留守学校,在学校附近租房,“主要是看重大学生合租人均租金价位较低,并且容易找到适合学习的环境,很容易从学校获得相关的重要信息”。考研、考公、考选、找工作的不利或失败,让他们的留守居住时间不可预料地无限期地延长。接受采访的十二人中,只有两个人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满意的工作,但仍在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剩下的十人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并不过分。最短的,也已经住了超过半年;最长的,像韩,已经住了五年多。“考研不理想,我还想在这里准备一年”,这是李在一年前对舍友说过的话。如今,她终于可以告别这个叫她生出过各种情感的地方,北上另外一个城市开始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为理想 不懈奋斗
在两年时间里,韩一边送报纸赚生活费,一边尽全力学习备考。“像我这样的情况,可能并不是很多,因为我在这里住的时间太长了,不可能再向家里伸手要钱。他们那些在学校或者学校附近住一年甚至更短时间的,可能不用这么拼命赚生活费。”韩说。据了解,韩送报纸每月可得600多元钱,“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尽管每个“漂”一族的时间具体安排不同,但作息时间规律是他们明显共有的特点。即使如韩所说,“大多数‘漂’一族不用太为钱奔波”,但是,利用周末或者假日兼职也是不少“漂”一族的生活常态。曾住南区招待所的李说:“周末会找兼职做,身体累一些但是大脑基本不用太思考,权当是另外一种休息方式吧。另外,生活费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毕业了还完全靠父母供养,心里也不安。”在他们看来,学习、休息、兼职(工作)、考试,这种容易使人身心俱疲的生活实在很平淡,甚至是“有些乏味”。谈到各自已经毕业的有了一份稳定工作或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同学,他们都流露出羡慕之意。“漂”一族们所面临的压力比在校大学生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大,他们说,那可能就是来自于“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吧。面对这种特殊的压力,他们“虽然时有纠结,但是奋斗是常态”,“实在太累了,就到球场上随便找群学生,和他们一起拍一拍、踢几脚、抽几拍子”。前文提到的,记者在南区5号教学楼自习室见到的“漂”一族告诉记者:“现在,从下午一点到晚上五点半,我一直在自习室学习,效率也还好。我这种状态在大学四年时间里从不曾找到过。”
记者此次走访调查并不顺利,甚至十分艰难。当记者真正走近大学校园“漂”一族探讨问题的时候,他们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回避什么。通过他们的谈话、神态、动作,记者总结:或谈及个人前途,这个话题太严肃和郑重;或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地和自己同届同学、在校大学生进行比较而心生惆怅。不管他们向记者敞开了多少心扉,这些话被他们多次提及:大学四年太快,大学生四年心太浮,大学四年生活欠缺厚重,假如从新来过,会更加珍惜时间,更加珍惜奋斗的机会。在祝福他们有一个美好前程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仔细体味一番这些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