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矿工报 - 徐州矿工报
感恩那40年
作者:◎孟召习
作者回顾了自己在《徐州矿工报》工作的经历,感激报社的培养和指导,赞扬了报社的发展壮大,并表示退休后仍不弃笔,为矿工报撰写散文。
已奔古稀之年的我,现在仔细想想,从小学到大学,恩师众多,但最能提高本人综合写作水平的,应该是《徐州矿工报》第一代编辑、记者那些尊敬的老师。
1980年,26岁的我离开部队,脱掉戎装来到火热的矿山,当上了夹河煤矿一名巷修工。那时的《徐州矿工报》成了我班后喜爱的读物和良师益友。由于本人酷爱学习,我从每期矿工报中汲取营养,收藏自认为优秀的文章,时事热点熟记于心。天道酬勤。翌年初,我参加了徐州矿务局为培养文秘及宣传干事开办的首届文科班,并以较好成绩考取,有幸从千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
入班后,我们这批学员如鱼得水,经常能从报社编辑和记者老师们那里学习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尽管只有短短一年,但在雄厚师资力量的帮助下,我们边学习边下矿采写新闻稿件,很快成了百里煤田合格的“笔杆子”。我们首批文科班40余名学员中,有的被分配到局宣传部当干事,有的进入报社干记者,有的到矿办当秘书,大部分人回到矿山被任命为新闻宣传干事。
1981年,本人被夹河矿党委任命为专职新闻干事。工作职责促使我天天深入到各工区、班组,采访好人好事、“千棚手”及安全标兵、劳动模范等。工作刚开始,几乎每期矿工报上都有本人采写的小篇幅新闻稿件;日子久了,在报社各位编辑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生动的人物通讯和小说、散文也经常见诸报端。
1999年底,我被调入徐州矿工报社工作。编辑老师们不厌其烦地传帮带,传授实战经验。本人先后在信息专刊部、广告部、发行部、生活专刊部、房地产医疗信息专版部、政文经济部、安全专刊部担任记者编辑。一本词典、一瓶红墨水、一支朱笔和一颗对来稿负责的心,使我的编辑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为了办好这张报纸,我焚膏继晷,一心扑在新闻采编工作上。在矿工报社工作十余年间,我一共撰写了新闻稿件千余篇,其中,《十六双美手的故事》《挺进大西南,实现大营销,推动大发展》《积跬步成万里,一跃飞跨太平洋》等十几篇新闻佳作,在全国企业报刊年度优秀作品评选中分別荣获奖项。我在业余时间撰写的小说、散文共有一百余篇,大部分发表在《徐州矿工报》副刊上。2010年,我把几十年来撰写的乡土文学作品汇编成册——近30万字的《山民洗澡》,在百里矿区引起了一定反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11年,我内退后随女儿一家到山东青岛定居。虽然距徐州千里之遥,但我仍然心系报社,每日孜孜不倦坚持阅读电子版《徐州矿工报》,从中了解徐矿的转型发展。作为老报人的我,退休后仍不弃笔,近十年来共为自己心爱的矿工报撰写散文二十多篇。
回首过去,感慨万千。《徐州矿工报》的七十年,从周刊油印小报发展到今天具有全国统一刊号的彩印大报,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七十年。真诚地感恩《徐州矿工报》,祝愿她永葆青春活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