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域,突出特色和学科发展前沿领域, 在国家级成果和平台建设上重点突破, 实现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成果转化、 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等方面有重大的标志性成果。
在学科建设规划时, 充分考虑了学科建设规划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科建设规划是非确定性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并不能制定未来决策, 而是为未来发展制定规划和提供多种可能的选择。二是学科建设规划是前瞻性规划, 面向过去、 立足于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已有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着力消除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间的差距。三是学科建设规划有一定灵活性, 具体选择内容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四是学科建设规划并非各职能部门规划的简单相加,学科建设规划具有系统性, 最终帮助明确学科发展定位, 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 学科重点发展以下三个二级学科下的学术方向, 每个二级学科重点突出一个学术方向。
卫星定位导航与位置信息服务: 主要研究内容有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数据处理技术、 GNSS 卫星精密定轨技术、GNSS 定位算法研究与应用、 GNSS/INS组合导航技术、高精度卫星定位与定轨、 高精度时空基准的建立、 多传感器匹配技术、移动平台组合定位理论、 智能交通与位置信息服务、 室内导航定位等。
遥感数据建模、 解译及应用基础理论: 针对新一代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突出特点及其蕴含的新特征, 研究在随机几何理论、 模糊集理论、 因素空间理论框架下,构建地物目标特征模型、 影像解译及面向大尺度应用的数据可计算性的理论基础, 并完善和发展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服务与时空数据挖掘: 研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GIS+ 交通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 城市空间分析、地理国情变化监测理论与方法、 众源地理空间大数据建模与分析。
二、 坚持创新引领, 培养一流人才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涵盖从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到本科生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具有 4 个专业, 包括测绘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理信息科学以及空间地理信息工程。博士硕士研究生涵盖了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培养本科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线, 以培养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为标志, 以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扩大国际化视野, 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性、 持续性的教学基本建设, 是教学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生命线, 是教学内涵建设的基础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 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测绘学科的 4 个本科专业中, 测绘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公布 2019 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 中, 荣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9 年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 空间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是为适应供给侧改革需求、 2019 年新获批的专业。这些都为测绘类专业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测绘学科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 建设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新工科本科专业, 建设测绘类本科生实验班招生和培养建设, 博士招生扩大到每年招收10-12 人,以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校企联盟为基础, 完成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和测绘地理信息研究生交流中心等三个研究生教学基地和本科生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俄学生实习交流、 中俄学生夏令营活动, 争取博士、 硕士研究生公派留学项目, 出版国家行业类教材, 积极推进服务一流专业建设的金课等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 建设本科慕课课程和研究生的省级精品课程, 力争获得省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三、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打造一流团队
学科建设中学术团队建设是关键,学科以打造理想信念坚定、 道德情操高尚、 创新能力突出、 善于团结协作和顽强科学精神的高水平学术队伍为团队建设目标, 优先发展 “卫星定位导航与位置信息服务” 和 “遥感数据建模、 解译及应用基础理论” 两个研究方向; 通过吸收和培养优秀带头人及学术团队, 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改善学缘结构, 全面提升学科持续竞争力。
在今年, 学院要力争引进或培养国家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或骨干人, 确保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获批“攀登学者” 、“特聘教授” 层次人才, 冲击国家千人计划、 长江学者层次人才, 并大量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骨干。进一步壮大卫星定位导航与位置信息服务创新团队规模,建成一个遥感领域的省级创新团队, 形成在教学改革方面突出的教学团队, 引进博士至少 5 名。
(1) 重视开展理论学习, 加强师德建设, 立德树人, 培养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团结协作精神;
(2) 实施学科高端人才引智计划,通过引进和培养院士、 长江学者、 国家杰青获得者等高端人才, 进一步强化学科、 学术带头人的引领、 示范和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修订“人才引进办法” , 长期聘请和短期聘请相结合, 引进高端人才;
(3) 围绕二级学科(学术方向)布局和学科未来发展, 建立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信息库, 重点对成长型学者长期跟踪、 对学科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优先支持, 打造能引领学科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队伍;
(4) 实施新工科专业建设, 培育和促进学科跨界融合、 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兴学科研究, 切实加强集成创新;
(5) 强化竞争与激励机制, 创造适合领军人才、 杰出人才、 优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进一步完善对发展潜质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的特设岗位, 为优秀青年人才能够迅速成长创造条件、 提供平台。
四、 提高科研能力, 加强学术交流瞄准北斗系统、遥感卫星图像处理、 智能城市、 地理信息大数据和军民融合等领域的重大科技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寻求理论突破;完善监管机制和建立成果考核制度, 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分年度将预期标志性成果分级落实到学术团队, 再分解到团队成员。
发挥在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信息服务领域的优势, 发挥国际 iGMAS 数据分析中心作用, 借助北斗系统全球组网中的理论问题开展研究, 为申报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科技进步奖、 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等打好基础。
在学术交流方面, 通过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学术机构组织及任职, 举办和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派出访问学者, 参观考察和外国学者的短期学术交流等活动, 提高学术交流的层级和效果, 探索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渠道, 增强与社会的交流, 开拓师生的视野, 了解行业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 提高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实现与国内外学科建设上的纵向交流及国内行业上的横向交流,参与到相关领域全国性的学会或国际组织中,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多措并举,全面加速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1) 以引进的长江学者、 青年千人、省级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为核心, 以创新团队为依托, 集中力量凝练研究主攻方向, 积极筹划研究计划和申报重大项目。
(2)实施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计划, 加快国际 iGMAS 数据分析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研发, 鼓励自主创新、 自由探索的同时,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与国际合作创新平台的筹建和国际大科学问题探索研究, 以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带动一流学科建设, 着力抓好重点实验室建设。
(3) 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 构建从项目立项、 项目研发、 到成果转化、 成果交易、 “三权” 改革相互衔接的成果转化链条。
(4) 面向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需求与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兼顾学术方向前沿, 在 “北斗卫星定位定轨与位置信息服务” 、 “遥感数据建模、解译及应用基础理论” 、 “地理信息服务与时空数据挖掘” 等研究方向重点突破。
五、 深挖资源, 助力区域振兴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来说, 我校是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把省内的 56 家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组成校企联盟, 搭建人才培养、 成果推广应用等平台。
社会服务的重点在发挥校企联盟平台的作用, 提高辽宁省数字城市建设的水平, 带动北斗系统在辽宁省的应用推广, 并促进组合导航、 移动测量、 遥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大面积的信息化测绘、智慧城市、 大数据和云计算、 网络 GIS、国土资源普查、 地理国情监测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建设 3 个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北斗辽宁数据分析中心、 数字辽宁、天地图辽宁数据处理和应用中心, 智慧城市数据数据分析中心, 发挥学科的带动作用, 提供巨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