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在线教学日记 梁 波
文学院

本学期我讲授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写作1》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学写作,更具体一些是小说写作。受新冠疫情影响,课程改为线上教学,虽然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我感觉其中的核心要素是一以贯之的,只要紧紧把握本门课程的特质,同样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首先,把握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对于文学写作而言,人们似乎更强调创意,而忽略了将创意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刚刚学习写作较长篇幅的作品,开始时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现在处于一种分散独立学习的状态,一个人战斗,很容易感到气馁,所以需要注意营造共同写作、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我的办法是尽量将写作过程进行拆解,在线上分期布置任务,先大纲、然后开头的设计等,逐步将学生引入到写作实践中,同时获得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成就感。
其次,强调文学写作的逻辑性。新学写作的同学很容易过度追求文学写作的个性化,只在意自我表达,而忽视读者理解,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为此,我在学习通上设定了一个作品的大致情境和人物,要求同学接龙续写,可以翻转,可以新增人物,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参与。接龙的写作方式肯定不容易形成统一的、具有良好整体性的作品,但由于必须在之前的既定情节上展开写作,对写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同时也吸引了大家的共同注意,创设了实在的写作场域。
最后,鼓励文学写作的创新性。任何工作都需要创新,不过文学写作的创新有其独特之处,它不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进步,每一次具有突破性的写作都是一种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开始。也就是说,文学写作自我进化的要求是一种否定性的创新。因此,当我们面对众多伟大的、优秀的作品时,可能并不是要从中学习怎样写,而恰恰是学习不应该怎样写。这对于教学来说实在是一个大大的悖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文学写作课程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写作实践行动的压力和写作思维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