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报

彰显延安精神 立足职业特色

学院创新心理育人模式提升育德成效

2019-12-25     浏览(212)     (0)


学生参与“心灵盒子”主题体验活动

本报讯(柳岸)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 把育德育心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学院所处地域和 学生未来职业特点,探索形成了“延·职· 心”心理育人模式——彰显延安精神、立足职业特色、践行心理育人,育德育心工作取 得显著成效。 坚持用延安精神对学生进行育德育心

坚持用延安精神对学生进行育德育心教育。

 学院秉持“延安精神立院、德能并重 育人”的办学使命和“传承枣园灯火、培育 能工巧匠”的学院精神,把红色文化中的心 理育人素材融会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学院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到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接受“初心课”、到杨家岭“七大”旧址接受“忠诚课”、到梁家河接受 “担当课”、到南泥湾接受“劳动课”等,把延 安精神教育潜移默化融入学生心灵。每学 年开学都要组织新生徒步15公里到延安革 命纪念馆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开展拉练活 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锻炼强健体魄,磨练坚强意志。
      近日,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在学院成立了“育德育心延安督导站”和“新时代心理研究中心”,标志着打造具有“延·职·心”特色的心理育人模式初步形成。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郝文娟、李平和罗静老师撰写的院级科研项目《用延安精神建设红色心理社团模式探索》已被《课程教育研究》期刊录用。

坚持用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育德育心教育。

心理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而且要用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育德育心教育,助力他们职业能力发展,使他们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把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心理素养提升结合起来,开设具有职业特色、符合职业发展目标、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心理课程,如师范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心理学》、医学系护理专业开设《护理心理学》、经济管理系旅游专业开设《旅游心理学》、航运工程系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开设《酒店服务心理学》、机电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开设《汽车销售心理学》等课程;每年学生毕业招聘之际,或举办应聘、面试等心理专题讲座,或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助力学生成功就业。

学院每年省级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都是学生施展才艺、表现技能最重要的平台,教师既是专业指导的行家里手,又是心理辅导的心灵大师,在一次次实践大赛锻炼中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顽强拼搏的进取意识和专业学科的职业认同。近年

来,学院参加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越来越多、赛项越来越多,获奖总数逐年增加、等级逐年提高,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

坚持用学生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育德教育。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是学生,对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所遇到的生理与心理冲突、自我认同、人际沟通、职业发展等困扰困难,坚持用学生成长规律对学生进行育德育心教育。

学院坚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参观心理素质发展中心,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求助或自助意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学院、系部、班级和宿舍四级联动,全员教育与个别干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9 年,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多项省级奖励。王云、李锦和刘珂菁老师分别指导的《未完成的任务》和《妈妈,好》分别获得“陕西省高校心理育人百佳慕课心理剧”二等奖和三等奖;王云、李锦和刘珂菁老师分别指导的《我真的很不错》和《跪羊图》分别获得“陕西省高校第四届心理育人百家慕课手语操”一等奖和二等奖;陈燕茹同学获得“陕西省高校最美心理委员称号奖”,王晖、雷蕊华和乔玉宇同学获得“陕西省高校百佳心理委员荣誉奖”;李平老师获得“陕西省高校心理育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罗静老师获得“陕西省高校心理育人最美心灵卫士称号”;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获得“2019 年陕西省高校心理育人社会贡献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