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药理学家 张培棪

张培棪(1915—1991),福建福州人,药理学家。193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就读。1938年考取中央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从事生理学研究。在我国“生理学奠基人”蔡翘教授和徐丰彦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先后完成4项高水平的研究,其研究论文先后在国内外生理学杂志上发表。1942年至1954年,辗转到大西北。先后在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等校任教。曾讲授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拉丁语等课程。1947年底任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院长。1954年兰州医学院独立建院,张培棪创建了药理学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于1959年至1962年任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第一任系主任。20世纪60年代,他在担任兰州医学院工会主席期间,作为甘肃省的两名代表之一,出席了全国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张培棪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成果笃硕、著述丰盈、桃李满天下。当时,他借助西北地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先后在生殖药理、心血管药理、呼吸系统药理和肿瘤药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的传统中草药和化学合成药有藏红花、当归、地龙、黄连、苦豆子、烈香杜鹃、鬼臼、金属配合物和碘杂环化合物等,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80余篇。20世纪50年代,他通过对藏红花、当归、贝母素甲的药理作用研究,证明了藏红花的各种提取液对兔、犬等的动物子宫均表现出兴奋作用,这为使用中草药医治妇科常见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开拓了更广的治疗途径。在长期的科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张培棪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例如,他采用自由基标记药物的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并在理论上探索出自由基与肿瘤化疗药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化疗联合用药的作用机制。
20世纪60年代初,张培棪主持对中药地龙与其有效成分B1和碘杂环化合物的降压作用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广地龙和甘肃和政地龙对家兔及大鼠均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这一研究对治疗高血压病,开发利用甘肃中草药资源起到了促进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培棪被下放到甘肃马衔山一带山区,开展对“野枇杷”等野生植物的药用调查,并进行科学实验和临床观察。他发现这类植物均系杜鹃属,经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好、毒性小的烈香杜鹃品种,这一发现为开发新药,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顽疾奠定了基础,此项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另外,张培棪在中草药及合成药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和临床肿瘤联合化疗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桃儿七提取成分及其半合成化合物抑制动物移植性肿瘤的作用》等一批论文荣获甘肃省省级和地厅级科技成果奖多项。先后发表了30余篇有关抗肿瘤药物研究的论著。在他临终前,他还要求在自己身上试用正在研究的抗肿瘤新药。
张培棪致力于医学教育几十年,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坚持教书育人、重视教学质量。他常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来鼓励学生开阔眼界,立志进取。他注重师资培养,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师资的素质,并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博深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提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他甘当人梯,主动为他们确定科研课题,制定科研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审定科研论文,邀请国内外专家为他们讲学。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到1991年去世,他连年招收研究生,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脱颖而出。他精心打造的药理学科研平台和学术梯队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内享有一定盛誉。
张培棪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俭朴、济贫好施、乐于助人。几十年来他教学、科研两肩挑,精心育人、勤奋著述,并积极参与国内医药学界的各种学术活动,经常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多次出国考察。同时他还曾兼任中国药学会理事、甘肃分会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甘肃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甘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甘肃分会名誉理事、顾问;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参加编写和审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卫生部统编教材《药理学》、协编教材《高等药理学教程》《高等临床药理学教程》、大专教材《药理学》及《中药药理》《药理学纲要及试题》《常用药物手册》等著作;担任《甘肃医药》编委,《甘肃药学》编委、顾问。他曾任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学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高等学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兰州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张培棪在祖国大西北的医学教育及药理学研究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扎实而艰辛的脚印,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成就和造诣以及他的精神和品格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与肯定,曾两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张培棪是“兰大人”的典型模范,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