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相湘(1914—2007),湖南常德人,历史学家。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职于长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继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纂。1949年后曾任台湾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等校教授。著有《晚清宫庭实纪》《民国百人传》《爱国忧时文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历史与人物》《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晏阳初传》《孙逸仙先生传》《三生有幸》等,主编或合编《中国现代史丛刊》《中国现代史料丛书》《中国史学丛书》《民国史料丛刊》等。
吴相湘自幼多病,在父亲汉声公的指导与鼓励下,向文史方面发展,自小学中学时代即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并受武汉大学李剑农教授的提示,遂决定其终身研究史学的志向。
吴相湘在北大就读时,深受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的影响,并有祖父和父亲旅行“嗜好”的遗传,所以一直在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其足迹遍及国内外,更一再远赴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地作访问研究。由于自幼养成善加利用图书馆的习惯,所到之处,均注意搜求珍贵史料,每次远行,都是满载而归,然后利用这些史料,从事研究撰写工作。其著述内容之丰,所涉范围之广,非一般史学家所能比。
1946年,辛树帜受任为国立兰州大学校长,战时西北、西南各大学教授都纷纷回到东南或平津等地,很少有人愿意到兰州去,但吴相湘很乐意随同辛树帜到兰大工作,于1947年任国立兰州大学副教授。1946年7月,辛树帜急呈教育部长朱家骅允准垫支5亿元法币,邀请吴相湘、沈其益、盛彤笙等分别在南京、上海各书局及仪器公司选购图书仪器200箱。吴相湘常与辛树帜同往南京夫子庙一带旧书店选购国学书籍。当时京沪苏各书肆各种国学书刊、日本刊行中国考古历史专籍、敌伪时期刊物甚多,各国立大学忙于复员,还没有注意到这些书刊,兰州大学乃捷足先得,图书馆藏书相当丰富。
在兰州期间,吴相湘经常于黄昏前漫步来往于黄河铁桥上,也曾乘羊皮筏子横渡彼岸,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有兰州重达20多公斤的红瓤西瓜。据他自己回忆:“在黄河乘羊皮筏子,与战前在包头河套登方头木船景象不同……至于西安兰州途中‘左公柳’、青海‘河西走廊’,行经期间,都令人发思古幽思。”
1947年秋,吴相湘借调到国立河南大学。时任校长的姚从吾为他预备毗邻其寓所的一幢房屋居住,因此经常与吴相湘在晚间谈论国史上一些有趣的问题,以排遣学校行政书牍劳神的疲倦。吴相湘还曾与姚从吾一起乘三轮车前往河大分校查看其建设情况。后为协助洽办河大事务,暂居南京。由于河南战事发生,河南大学学生先后逃难南来,吴相湘听从教育部指示,设法在苏州收容河大学生。后因体力精神疲劳,不能担负繁巨,向教育部请辞,并接受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之聘,遂结束苏州工作,先往北平,安心研究清代史事。
吴相湘对民国人物传记的撰述,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自1950年起,即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学院主持 “中国现代人物与政治研究计划”的包华德的邀请,陆续为该计划撰稿。在刊行的《明国传记辞典》全四卷中,吴相湘与张公权、王伊同是执笔撰稿最多者。吴相湘工作之辛勤和湖南人坚毅的性格,在他丰硕的成绩中,表露无疑。
吴相湘另一项重要贡献,就是编印珍贵史料,影印流传。他在遍访世界各大图书馆之余,深切认识到图书馆给予学人的诸多便利,因此在研究著述之余,联想到如何将自己涉猎所及提供给更多人应用,遂产生编辑各种史料的意念。在史料缺乏和不能完全公开的情形下,他对学人的恩惠,自不待言。
吴相湘一生研习中国近现代史。他抱着敬慎、忠实、负责的态度,秉持“有批评才能进步”的观念,默默地为推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研究而努力,著作等身,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