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历史学家 荆三林

2019-06-30     浏览(934)     (0)

  荆三林(1916—1991),河南荥阳人,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生产工具史学家,中国生产工具史学科的奠基人。1942年因学术成果突出获中英科学奖金,同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审议会破格授予教授资格。历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中央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教授。一生著述400余篇,主要著作有《博物馆学大纲》《瑞人安特生彩陶分布说之矛盾》《史前中国》《西北民族研究》《近代中国经营边疆史》《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考古学通论》《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博物馆学通论》等。
  1929年,荆三林到开封中州中学读书,开始学习中文、英文、数学、生物等“洋学”课程。一年后,因家境窘迫,中途辍学,到一家经营文房四宝的文具店当学徒,期间,系统攻读了《史记》《汉书》等史籍。1930年,他受常到文具店购买物品的著名学者关伯益的赏识,被推荐到河南省博物馆当练习生。这期间他勤学好问,自学了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概论等课程,加之得到关伯益、徐旭生等前辈的指导,并时常同他们到野外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逐步培养起研究学术的兴趣和能力,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7岁时,荆三林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 《中国易经时代社会情况讨论》,提出“夏代为中国第一个朝代,从夏到西周为奴隶社会,在殷、周之际,即孕育着封建制度”的观点,引起中国史学界的重视。
  1945年,荆三林任国立甘肃学院、国立兰州大学教授,兼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在兰大期间,荆三林的考古学、博学馆学研究进入成熟期,先后撰写了《考古与甘肃》《瑞人安特生彩陶分布说之矛盾》《史前中国(上册)》等著述。
  在20世纪20、30年代,安特生等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笼罩着考古界,安氏认为:中国文化最早不超过公元前3000年,“彩陶文化”来自中央亚细亚,经河西长廊到中原。这种观点甚至被写进当时的中学教科书里。荆三林在考古学的研究中,对这一论点产生了疑问。为了解开中华文化真正来源这个谜,他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从1934年秋到1935年夏,用近一年的时间考察了豫北、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和新疆哈密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1946年11月,荆三林在《甘肃民国日报》撰写《瑞人安特生彩陶分布说之矛盾》一文,指出:“如以被找之材料而论,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经甘肃之兰州,沿黄河河谷西行、南北两山之间而至中央亚细亚。西方人受东方人或东方之影响,而向西移动。”并提出“要建立一新的历史系统之中心”,将有帝国主义侵略色彩的“彩陶文化”之名词,改为能代表中国民族文化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兰大期间完成的《史前中国(上册)》(1947)一书,是较早系统利用考古发现材料,参考诸家学说,综论中国史前社会和中华民族起源问题的著述。他在该书自序中说:“近三十年外人在中国境内考古,在表面上是发现了很多的史前遗址,而实际上是更增加了一种新的‘史前问题’,然而现在中国的一般学人虽都知道他们的研究是有错误的,可是不唯没有一个人写出文章来加以批评,而且还依然是引之为证据……所以我们才来做这一步工作,也许会因此而引出一个较有具体的中国史前史书的出现。”由于荆三林是自学成才,兰州大学当时按照规定审核学历时多次与教育部协商,依据《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对国学有相当研究者”一项,在无学历证件的情况下认定了他的教授职称。
  1947年秋,荆三林任国立西北大学教授。期间,撰文《一叶知秋》,反对国民党打内战。后因支持爱国学生和地下共产党的进步活动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于1948年春投奔解放区,当时解放区的《解放日报》以“水流千年归大海,荆三林教授到解放区来!”的报道给予了热烈而高度的评价。同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57年6月,荆三林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种种打击,下放到郾城农牧场劳动。逆境中,他仍毅然沉着地坚持学术研究。在郾城放羊时发现一古村落遗址,写出《郾城古文化遗址初步调查———复论殷商源流》近3万字的文稿。劳动之余,孜孜不倦地研究考证,又写出《中原历史物质资料丛论》约50万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组织为他平反昭雪。荆三林决心把晚年全部精力献给党和人民。
  潜心研究中国生产工具的发展,写出《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博得中外学者的重视。1983年郑州大学为荆三林招收“中国生产工具史”硕士研究生,委托他带一名美国来华留学的博士研究生。
  他深入调查研究济水与汜水源和黄河古道的变迁,帮助黄河游览区查清了附近有关名胜史迹。
  1982年,退休的荆三林已经70多岁高龄,但他不顾年老体弱,第一个主持开发荥阳、巩县(现巩义市)及新密三县交界处的”大环翠峪景区”的开发工作,他与年轻人一起跋山涉水,察看景点,组织路线,并第一个在这里办了旅游大学。
  有一年冬天他为了去察看这里的古城堡,早早地起了床,带上大饼,冒着寒风,一路上渴了就凿开冰,取山泉水解渴,直到晚上7点还在山上。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不求回报。他过世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了环翠峪,而他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如同这自然美景一般,长驻人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