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武汉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除了奉献爱心、投入热情,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智慧服务社会。
武汉大学“清泉计划”项目作为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第四届湖北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金奖获得者,其获得的成果和肯定不仅在于一以贯之的坚持,还来自于深入一线,专心调研,用知识与科技改变落后环境的科学精神。
“清泉计划”始创于2013年1月,通过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并与武大化学与分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六个实验室长期合作,改善偏远地区农村学生饮水条件,普及饮水安全知识,提高节水护水意识。项目覆盖了湖北、贵州、云南、广西4省55个乡镇102所学校,累计回收10023份有效问卷、1463份访谈资料,完成1624次检测,建立25所“饮水安全示范工程试点学校”,捐赠29台大型净水设备、3000个优质水杯,解决了逾10000名农村儿童的健康饮水问题。
志愿者张诗瑶在调研中发现,除了缺乏干净水,没有安全饮水意识是另一个严峻的情况。村民们习惯直接饮用蓄积的雨水,祖祖辈辈认为这是“干净”的水。在队员们仪器的检测下,这种水是带着超标化学元素的“脏”水。淳朴的村民怎会知道这些知识,也无力解决山村缺乏基础设施的问题。
于是,志愿者们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就地取材设计简易净水装置,帮助村民进行基本的水处理和水净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制作了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饮水安全知识读本,传递安全饮水的意识……
“人世间的苦痛无法完全消除,若能做出一点点努力,那就是在改变这个世界了。”张诗瑶感叹。也许,改变就从让一个陌生人有一杯干净的水喝开始。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志愿者们推出“思念便当”项目,将健康理念融入公益精髓,落脚于“一饭一蔬”——他们关注到武汉市民对麻、辣等重口味的偏爱,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这一地区性饮食习惯的弊端。为了提出应对方法,志愿者们成了社区的常客,用专业知识在社区开展大型“口腔卫生健康行”义诊活动,和营养讲师共同设计特色方案,向社区居民传递健康知识,与老人共同制作特色便当。项目在2017年的“高校陪伴实践大赛”中获得方案入围奖。
“三年来,‘思念便当’除了给老人们带来轻食的理念,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思考如何做志愿以及志愿的意义。”项目负责人高欣总结道。
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第四届湖北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银奖的“Law+家行”社区法治服务项目由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出。项目主要面向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下辖5个社区及1个自然行政村,针对社区孩子、家长和老年人的不同特点,以居民的法治需求为出发点,提炼出防性侵、防拐卖、预防青少年犯罪、防诈骗、遗嘱与继承等7大主题。志愿者们开动头脑风暴,使用多种媒介载体,创新普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