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陪伴是志愿服务的起点
说起成为志愿者的初衷和契机,很多志愿者都会提到“陪伴”。看到了需要帮助的群体,想把自己的爱传递给他们,想尽力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温暖……怀着这样简单的想法,志愿者们踏上路途。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父母早出晚归,孩子交给老人照料,但在学业功课上老人往往力不能及。于是“儿童之家”诞生了。
信息管理学院的志愿者们每周二四的晚上,都会准时来到“儿童之家”,照顾和辅导托管在那里的小孩。志愿者许可欣印象尤深的是一名五年级的小男孩,他自学了很多古诗文章,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本中没有的篇目如《将进酒》,骄傲地宣称:“我已经看了不下十遍《百年孤独》!”
晚上7点是说再见的时候,孩子们要回家吃饭,志愿者们也要回宿舍温习功课了。孩子们依依不舍的询问“你们每个星期都会来吗?”让志愿者们坚定了坚持下去、风雨无阻的信心。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志愿者们组织了“私人定制”助盲活动,参加服务的刘畅、胡奕娈、王钰等志愿者,陪伴视力残疾的刘玉兰“参观”了武大校园。
“和刘老师在一起,不像是我们陪她散步,倒像是她带领我们逛武大、看生活、聊世界。”几位志愿者感受到,服务他人的同时,也通过参与别人的人生,从新的视角感受世界,“我们会说起自己学习生活的烦恼忧愁,刘老师会用她作为长辈的人生阅历给予我们鼓舞;她会对时代和生活提出见解,我们也和她交流一些也许不成熟的个人想法。就像家人在一起闲话家常。”
虽然服务对象往往处于种种艰辛之境,但他们反而有更强烈的对生活的热情,甚至还会反过来真诚地关爱年轻的志愿者们,这让志愿者们深受震撼和感动。
有团结和坚持,志愿服务的舞台越来越广大。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珞珈筑梦,江城落家”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为武汉市解放桥小学、凌志小学、四维路小学、东升学校四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建立从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的电子成长档案,并针对性地开展每年128个学时的课程活动,包括“爱心课程”、“筑梦珞珈”武大一日游学、“伴飞天使”暑期夏令营等,在武大校园开展“爱心图书”捐赠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和成才机会。
项目开展的12年间,累计建立2000余份农民工子女成长档案,组织1000余名农民工子女游学武大,捐赠图书10000余本,建成3个图书屋,共服务20000余名学生。项目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还发起了面向市民的社会捐赠活动。“深入社会,用心去体验,才会接触到真实的社会,进而有所感悟。”土木建设工程学院优秀志愿者、2016级学生梁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