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杨新民教授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团队成员, 我校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克全教授在谈起与老师的往事时,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杨老师在我们这些弟子中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他的工作不允许被生活化
私下里, 杨教授与弟子们打成一片, 但一旦涉及到工作, 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一般, 丁是丁卯是卯, 学生们在学术研究上即便是一丁点儿的不严谨, 都会招来他严厉的批评。前些年, 杨教授的团队是在沙坪坝老校区的实验室中讨论问题的,那时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到投影仪上展示,团队的人打眼一看, 认为没什么大问题, 就给通过了。可杨教授却不,“他看得非常认真,就连论文中一个不起眼的公式都要弄明白” 。他将学生的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审查,每一个公式他都要问“为什么” , 直到学生将问题全部解释明白了, 才算是过关。本来觉得没有什么问题的一篇论文, 愣是被老师挑出了毛病, 这让杨教授的学生们苦不堪言。但这总比放到国际期刊上被全世界的专家指出问题要好得多。因此, 学生们非但没有抱怨老师, 反倒对杨教授的严谨赞叹有加。
生活中的杨新民其实十分关心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之间经常开玩笑道: “我们毕业了都还可以去杨老师那里借点钱。”除了在经济上支持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以外,杨新民在专业研究上对学生们更是 “宠爱” 有加。杨新民尤其关注学科成果, 哪位学者发表了什么论文或者哪位学者又出了一本新的专著,他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而学生们往往还没发现有这么一篇文章时, 就已经被老师塞进了手里。正是因为杨教授时刻关注学术界的动向, 他才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带领团队站在学术前沿。
他让我舍不得离开
杨教授科研团队的学生涉及各个层次,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 整个队伍大约有 50 人。在他的指导下, 团队在专业研究上获得了颇多成果, 展示出团队独特的风采。赵克全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切身感受到了来自杨老师的关心以及团队带给他的温暖。因此, 他曾两次拒绝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邀请, 毅然决然回到杨老师和他的团队中间。
2009 年,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一位著名教授来到重庆, 希望能挖掘两位人才去那里的交通研究中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杨新民推荐了赵克全, 期盼他能有更好的发展, 但赵克全却不那么热情,婉拒了全额奖学金的优厚待遇。 “一方面我很喜欢数学,另一方面我喜欢我们这个团队,我舍不得走啊。” 赵克全向杨教授说明了自己不愿离开的原因。但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杨新民哪里舍得让自己的学生轻易错过,“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你应该去继续深造! ” 无奈, 赵克全只得答应了香港理工大学的邀请。不过, 在香港工作没多久, 赵克全就向杨教授提出了回校的申请,理由是那里的研究实质上是交通领域的, 并不是他所向往的数学研究。一句 “还是舍不得数学与团队” 的恳切话语打动了杨老师, 就这样, 赵克全留在了重庆师范大学, 这一留就是十年。
教育需创新, 亦需传承
古有韩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今有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身为师者的杨新民, 自然也不例外。
杨新民教育学生最基础的方法便是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新时代来临, 人工智能发展的劲头迅猛十足。杨新民在跟中科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机构和高校交流沟通后发现人工智能的核心便是数学。因此, 他陆续邀请了国内外上百位专家学者给自己的团队讲学,并为我校 2016 级开设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 借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紧跟时代发展。
杨新民教育学生有一套自己的理念: 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 他也希望学生能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 杨新民说: “数学是很枯燥的, 它是需要学生坐冷板凳的, 不静下心来就做不出任何研究。” 事实的确如此,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经过 12 年苦心孤诣的钻研, “陈氏定理” 才最终诞生。 杨新民同样告诫学生要延续 “耐得住寂寞” 的传统。
2012 年, 赵克全被评选为我校第三届师德标兵, 这是对赵克全作为一名教师的高度认可, 但赵克全却说, 他的这些品德有很多都是源于杨教授的传承。赵克全在课外也乐于指导他的学生, 正如十几年前杨教授在课外指导赵克全。不管研究问题的方向是什么,只要能在研究上有创新意义和应用意义, 这就是好的成果。这是赵克全对学生的要求, 也是杨新民对学生的要求。
(记者: 唐隆单 许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