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师大报》

我们眼中的杨老师

2019-03-15     浏览(797)     (0)

杨新民教授的学生对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学术引领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们表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待人谦逊的人格魅力,以及高尚的情操对他们影响很大。他还经常分享个人经历和时事热点文章,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也表达了对杨教授的感激之情。

杨新民教授是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 的严谨学者, 也是学生口中 “毕业了还可以找杨老师借钱” 的挚友。 学生们都谨记老师的教诲, 接受老师人格魅力的感染。 他治学严谨、 待人谦逊, 从钻研学术到体味生活, 杨新民教授的学生处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和引领。

近日,记者采访到了杨新民教授的两位博士研究生, 让我们听听杨教授在他们眼中到底是位怎样的老师。

采访人物简介夏远梅: 2009 年 9 月至 2013 年 6 月于重庆师范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2013 年 9 月至 2016 年6 月 于重庆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导师赵克全教授; 2017 年 9 月至今于上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导师杨新民教授。

彭再云: 教授、 博士 (后) 、 硕士生导师、 重庆市 “巴渝学者” 特聘教授、 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重庆市运筹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运筹学会决策科学分会理事、重庆市数学会理事、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 评论员、 重庆交通大学首批 “青年拔尖人才” 特殊津贴获得者。2003 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 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 获理学硕士学位, 导师杨新民教授; 2013 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应用数学专业, 获理学博士学位, 导师杨新民教授。2007年进入重庆交通大学工作。

记者: 作为他的学生, 杨教授对学术的追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带给您怎样的影响?

夏远梅 (杨新民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 : 杨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以为把结果推导出来就足够了。但是, 在杨老师的指导下, 我们写出一篇论文初稿后, 会要求至少检查两三遍, 有时甚至会花几个月的时间沉淀思维, 然后对论文再进行重新推导。他的这种严谨态度让我明白了对待学术要冷静, 并且要精益求精。

  彭再云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 杨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们, 他教导我们在学术方面不懈追求、 力求完美。同时, 他高尚的情操、 待人谦和的人格魅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对我影响很大。

记者: 杨教授在学术方面的引领, 对您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有什么启发?与杨教授相处过程中, 师生之间除了谈论学术研究话题以外,他会跟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其他趣事或者他个人的经历吗?

夏远梅:这个启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在基础研究领域,要注重夯实数学基础。比如在平日的学术讨论中, 我们没有发现的问题杨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而在应用研究领域, 一定要紧跟时代和科技前沿。 自 2017 年 7 月, 杨老师就带领我们全面转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去年我们还承办了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学大会。

彭再云: 杨老师会经常跟我们分享他的个人经历, 毫不夸张地说, 他的奋斗历程可以写一本书了。他给我们讲刚工作不久的一年夏天,他独自一人待在酷热难耐的单身宿舍楼里演算题目, 最终发现了新的数学理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 他就立志要把科研做好。他还会给我们分享他访学的经历、 体会和收获,也经常给我们讲历史知识。他认为很多知识是相通的,多领悟一些知识对以后有很大帮助。

记者: 除了学术引领, 杨教授给您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夏远梅: 他平时十分关注时事热点, 经常把针砭时弊的文章分享到学习群里, 供大家学习。在我考博期间, 他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我第一次考博失败后, 杨老师不仅从精神上鼓励我,还给予我生活上一定的补给。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也体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 11 月, 我和杨老师去上海参加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结束后他发给我一张我在台上发言时的照片, 这让我很感动, 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他就已经为我做了。第二天中午我要去参加上海运筹学学会的年会, 活动结束之后当天还要乘飞机赶回重庆。当时时间非常紧张, 杨老师到了机场后却打电话给我, 让我吃过饭再去, 他担心我为了赶时间不吃饭会饿肚子。杨老师像关心自己的子女那样关心学生, 让我特别感动。

彭再云: 除了学术方面, 他对学生的生活都很关心, 关心学

生与同学、 同事之间的关系, 关心学生的为人处世等等。同时,他教导学生任何时候一定要谦虚、 和善、 绝不张扬, 这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 他说学术做得好的人, 他的为人一定是很谦虚的,很少见到学术做的好的人很张扬。

记者: 在与杨教授相处过程中, 您对他的印象和认识有怎样的改变?

彭再云: 开始我觉得为学术搞得好的人, 其他方面大概就马马虎虎吧。刚接触杨老师的时候觉得他对待学术的态度很严肃、 严谨, 猜想生活中可能是个比较刻板的人。其实不是这样, 杨老师在工作时间把学术做得好, 业余时间把家庭关系也维护得很好, 应该说, 他的各个方面都处理得比较好。生活中的杨老师很幽默风趣,经常教导我们要善待自己的另一半, 多理解和陪伴家人。 我读博期间, 老师晚上与学生聚会结束之后,他会尽早回家陪师母散步。作为学生, 我感到最荣幸的一件事是 2010 年我结婚时邀请到了杨老师做证婚人,并且我是杨老师学生中第一个请到他做证婚人的学生。婚礼现场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教导我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

记者: 攻读杨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您觉得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最痛苦的事又是什么?

夏远梅: 对于我来说, 能成为杨老师的学生, 读他的博士研究生,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最痛苦的就是我们会有科研压力, 但这也是应该的。

彭再云: 最幸福的事就是每次我们见面, 老师都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嘘寒问暖, 关心每一个同学。问大家最近工作怎么样、 学习情况怎么样, 也包括很多生活上的问题。 最痛苦的事是面对众多师兄弟妹时,被老师问到了问题又理解得不好,讲不清楚时, 老师就会不留情面地当众批评, 这是我感觉很痛苦的事情。

记者: 除了学术, 借此机会最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彭再云: 老师, 您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 渊博的学识和深邃开明的思想, 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高瞻远瞩的思维方式给我很大的启迪, 并铭刻于心。您为人谦逊、 淡泊名利, 严而不威的亲和力。您率真的人格修养, 优秀的个人品质始终是弟子们学习的典范。您永远是我们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的全方位航标灯!

(记者: 何敏 谭茜 唐隆单 时已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