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一岁年月 一岁感恩
作者:邹 俊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寓意着团圆、感恩和辞旧迎新。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年货、大扫除、拜访长辈、聚会在亲戚家。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强调的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回家陪父母家人过年。回家,不仅是给父母时间,更是给爱时间。
春节指的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一般理解为农历正月初一,但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更是合家团圆、敦亲祭祖的日子。
中国各地过年的习俗都各有特色,我最中意的还是我家乡的年俗。
腊月二十三,便是俗称的小年夜了,我们家乡从这天开始就得全心全意地准备各种年货了。从早上开始,街上就车水马龙了。卖家大多是身体依然硬朗的老人,他们挑着担,筐里各类年货应有尽有,零食居多,都是自己纯手工制作的,无添加剂,天然放心。买家大部分是牵着孩子的妇女,她们走走停停,在自己或孩子感兴趣的小摊前止步问价,买家与卖家之间没有硝烟弥漫,只有欢声笑语。到了下午日近西山的时候,老人们都拎着空空如也的担子,腰间别着鼓鼓囊囊的钱袋,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意,哼着小曲儿回家。女人们提着十多斤的年货,满载而归,孩子们已在集市上看够了热闹,早早地缠着妈妈要饭吃,母亲宠溺地摸摸头,塞给孩子一大块麦芽糖,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喜笑颜开地接过糖,兴冲冲地继续赶路。
约莫到了腊月二十五六,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清除掉前一年的坏运气,迎接新年好运。到了腊月二十八,游子们尽数归家,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访家中长辈,这是代代相传的礼数。到了三十晚上,一大家子人一起围着火炉烤火,电视上播放着春晚,桌上摆放着各种年货、零食:糍粑、米糕、各类炒货……小孩子们两手抓着零食,一起玩闹,大人们打着牌、聊着天,诉说着过去一年的经历,窗外烟花不绝,五彩斑斓地印到每一个人的笑脸上,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正月初一是给父系直亲拜年的日子,这一天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便是不能扫地,因为在我家乡传统中,正月初一积累的是财气,扫地是万万不可的。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初三初四初五是拜访旁系亲属的日子,这期间年轻人会一起聚会、叙旧,抒发自己对久别的友人的思念之情。
但,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呢?除了“辞旧迎新”这个核心主题之外,还有团圆、感恩等元素,更浓厚了春节的味道。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强调的就是无论天涯海角,无论富贵贫穷,都要回家陪父母家人过年,以利来年重新出发。
说到感恩,每个人感恩父母的方式不同,作为学生,能在过年时交上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是给父母们最好的礼物,而在涉世后,一份平安、一份成熟在过年时的倾诉才是一年到头父母的最大慰藉。回家,当我们放下行李的那一刻,看着父母脸上逐渐爬上的皱纹、耳畔斑白的发丝,没错,父母老了,他们的脊背不再笔直,他们的容颜不再年轻,始终不变的,是那颗炽热的、爱着子女的心。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八年呢?父母又还有多少个十八年呢?人生苦短,要把时间留给爱。我们可以陪父母唠嗑,一年没见,父母嘴边的挂念,心头的思念,岂是一时半会能说完的。回家,是给父母时间,也是给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