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铺就“爱心路” 构筑“连心桥”

作者:朱 丹    
2019-01-01     浏览(207)     (0)


  “捧出一颗心,奉献一份爱”是关工委工作最鲜明的特点。在学校关工委的长期指导和支持下,护理学院关工委坚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寻资源、建平台,开拓思路,创新工作。
  2010年学院关工委创建“亲情屋”,并成为学院关工委工作的特色品牌,目前累计校内结对退休教师30人,校外服务社区老人80多人,学生参与500多人。近几年,学院在巩固完善“亲情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工作内容,铺就爱心路,构筑“连心桥”。
  聚焦专业成长,构筑教师青蓝结对“连心桥”
  数年来,金淑仪、严东珍、吴扬、吴嘉渔、黄玉珍、刘慧生、崔世维等老教师倾心为护理学院年轻老师领航,面对面指导、点对点提高,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丰富的教学经验、精准的工作指导为年轻教师专业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施目标分级,构筑学生实践“连心桥”
  院关工委以年轻师生为服务对象,设立了思想教育、才技拓展、职业发展三级目标,以“亲情屋”“博学堂”“导师团”等为载体,分类别、分主题开展工作。今年,学院“抢”了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年轻退休老党员,与2016级学生老少结对,使成员更具活力、活动更有主题性,双方更有粘合性。这批年轻的老同志充满活力,与学生交流频繁,老师们总是身体力行地影响着护生们,学生也受到老同志的喜爱,师生互爱,情感日深。
  学院邀请老年合唱团成员来参加护士授帽文艺演出,彩排期间,朱怡、蒋琦等老同志成为学院与合唱团之间的连心桥。2016级朱静同学说:“在给爷爷奶奶们化妆的过程中,他们给我讲了很多小故事,比如南通医学院的创建历程、南通大学的发展史、南通的历史文化等等,让我对培养我们的母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南通这座近现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同学们说:“在关爱老同志的路上,我们才刚刚开始,能成为亲情屋成员,非常珍惜。”
  退休老同志时金芳今年成了“博学堂”的教员。上课时,她与同学们围坐一圈,用讲故事的方式教授朗诵技巧。课余,给学社成员们讲为人处世的道理,春风化雨的上课方式,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喜爱。
  蒋辉明是从学院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老同志,一直是我们党团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老师,他教育学生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他结对的同学都能记着蒋老师的教诲,经常向学院党支部汇报各自的思想学习情况,政治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还有很多老同志已习惯与学生在网上互动,并将自己的特长传授给学生们。师生聚会时,老师们把自己拍摄的启秀风荷、狼山红叶、雾都重庆等照片与各地方风俗对应,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老师们讲历史、讲文化,同学们谈心得、谈感想,结成了忘年之好。老同志深厚的阅历、丰富的见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成员,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在一次次交谈中变得更加紧密。如今,寻找更多身怀绝技的“老师傅”,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希望老一辈的才艺和才情带出更多的年轻人,让文化、艺术和情感不断传承。
  推行平台联动,构筑院内外社会服务“连心桥”
  基于学生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目标,院关工委工作与学院日常工作融合,校外“亲情屋”建设成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常规项目。今年暑期,学院“朝”“夕”相处亲情屋志愿小分队,进入社区开展健康宣讲、家庭护理等亲情关爱活动,搭起了学院与社区服务的“连心桥”,中国大学生网站、搜狐网、人民网、江苏省学生联合会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媒体纷纷报道,并受到崇川区各社区的一致好评。
  为了铺就爱心路,学院选拔专业教师和临床护理人员参与“连心桥”建设,并扩容校外机构资源,以专业护理、志愿服务为重点,结合教师课题开展社会养老体系研究、社会养老支持研究、老人群体研究、小发明小创造研究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社会知晓度与美誉度,以社会公益服务为主线,让社会上更多人知道南通大学的“亲情屋”、“爱心路”和“连心桥”,扩大受众面,使其潜在价值得到更大的开发和提升。
  “关爱”是关工委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将不懈努力,让爱之路更长,让心之桥更坚!
  (本文系在纪念校关工委成立二十五周年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