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阿 平 与 溪 水
作者:◆周颖昭
年少的迷惘之为虚无,正与成年后的清醒相同,融化在流淌的年岁中,渐远……———写在前面这是一条亚热带的清溪,以注入太平洋为终结使命。她来自山石罅隙处。溪流之初热衷萦回,绕过俨如有意布局的河洲树林,一道长桥,一片香草兰花。但她不愿在流淌中遭遇巨石,水击石声泠泠作响。水石交锋,其中的疼痛只有她自知。
有个叫阿平的少女。在她上学时,读到书中的“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濛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竟痴痴地呆在那里,忘记身在何处,心里的滋味,不是流泪和感动所能形容,而是触到了灵魂柔软的角落。这让她相信文学是终生的追求。然而,她不被允许看“闲书”,被父亲安排去念理科。这是为什么?她第一次在被窝中泪流满面,做小孩子,多么的悲哀!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为什么自己不能决定?她悄悄决定走自己规划的路,于是无数次的偷看闲书,无数次的遭受以不成器为名的鞭打,无数次的背起装满闲书的行囊离家,无数次的饿着肚子黯然归来。到底哪里,才是她真正属于的地方?总是跌倒,总是苦痛,总是迷失,“少年维特”找不到路的出口。
溪流继续流淌,明显更有力量,也更平静。她不再那么激动,那么奋力的挣扎。反而开始包容弱小的水滴,开始吸纳迷路的小鱼虾,做村庄的芳邻,陪伴炊烟人家。她依然遇到巨石,只是学会安静的流过,以一种最优雅的姿态。
有个叫阿平的女子。她褪去了年少的棱角,时光流淌,她有了不同高度的细跟鞋,一只淡淡的口红,一头烫过的卷发,一双黑色的长丝袜,一条镀金的项链,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不但如此,她去了大学,有了喜爱的朋友,甚至接近了曾无限苦恼的数学课,有了相爱的恋人,更不必说摆满房间的文学藏书。不要惊讶,人之所以悲哀在于留不住岁月的流淌,而人之可贵,也正是在看似无奈的年岁流逝中逐渐蜕变的成熟,豁达的委身于生活的横流。她也终于明白人事常常得此失彼,既然不可超凡入圣成以一己为中心的人,就要服从某些命定的安排去获得幸福。年岁流淌,光影暗却,阿平的心儿唱着平稳温暖的歌儿,嘴角的微笑弯成刚好的弧度……溪流继续流淌,目的地是入海口。海浪激荡的声音越来越近,就要这样消逝在海的怀抱,会不会有些不安呢?她已足够强大淹没巨石,她在流淌中灌溉发电造福人们,她胸怀慈爱的看着汇入她的小溪。唯一让她悸怕的是无法再流淌下去。与其说悸怕,更不如当成告别的不舍。
有个叫阿平的老妇。她在经过年岁的涤炼后,富于宽厚之美。但这种迟暮的美,就像堤上黄落的杨柳。她孤单的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黄叶,独行……人生没有永远。一生坎坷,彻悟了,安顿了,但老病相催,她在人生道路上走到了尽头。年岁,到此为止了吗?不!它将继续流淌,只不过在有关阿平的地方打上了句点。
后记:我们每个人的心境,就像《圣经》上雅各的天梯,不会一蹴而就。而年岁的嘀嗒流淌给我们足够时间一步一步的攀爬,直至“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心境。就这样循环有序,不复终止。
当下裙裾一闪,便弃你我而去。就请珍惜你流淌的年岁吧,毕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