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日 新 悟 语
作者:◆刘济逢
千里即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而它又那么容易被忽略。
千里,虽心向往之,但又多么遥不可及,以至于总不能让人兴奋地打起精神,紧迫起来……或许想一下未来如何美好,会一时凑效,但总像刹那熄灭的烟花,不久又归于死寂般的颓废。
原来我一直在用虚幻的未来欺骗自己。
其实,它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是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你能够抓住它,你能够到达———千里即在脚下,梦想就在眼前。
反过来讲,少了哪怕一小步,“千里”就不是了千里!
可不慎欤!
时时可死,步步求生《四十二章经》载: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陀只是道出了生命的真相。原来,人生不是在数百年间,不是在数十年间,也非数日间,也非饭食间,而是呼吸之间。
生与死,只是瞬息的转化,所谓“口气不来,便是来生”。或许他们也正在悠闲地抿着咖啡,或许他们也正在陶醉恋人的美丽,或许他们也正在悠悠地做着美梦,或许……他们的上一刻和我们绝无二致,可是下一刻便是山崩地裂。而你又有多大把握,判断出自己的下一刻是何种模样?
当代国学大师叶曼女士,她把文天祥的“存心时时可死,行事步步求生”,略作改动,变成“时时可死,步步求生”。人生只在呼吸间,变幻莫测,一气不来,什么爱恨、毁誉、贫富……瞬间都脱落无遗,倒不如心无挂碍,走得洒脱;人生只在呼吸间,尤显生命之可贵,对于生,则更要怀着大无畏的精神,步步紧凑,开拓生命的新境界。
时时可死,步步求生。遇逆境,我则安然随缘;处顺境,我则欣然惜缘。不亦善哉!
平凡在心,不在事我只是想做一个平凡的人。
也可以去喂马劈柴,也可以去商海弄潮,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做,静静的,走在路边的人行道上。
在别人眼里,我可以是个山村野夫,也可以是个盖世英雄,当然也可以是个按部就班、得少为足的小市民。无论面对的事情如何,无论扮演的角色如何,我只想平平凡凡。
平凡在内,不在外;平凡在心,不在事。
自知是悟“悟”字,一心、一吾。想来是要告诉我们,尽心觅得“我”之本来面目,便是悟。
我们平时喜用“觉悟”一词。觉是醒,悟是归,迷路之人须先惊醒了,晓得自己既入歧途,而后才会思维“我打何处来?当如何抄道而归?”懂得止,懂得归,莫向外求,才算是刚入“悟”门。
初悟,近乎对吾之去伪存真,大通禅师神秀所谓“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悟到此处,便知“真我”本来无善无恶,须时时惕励,莫使染上尘埃。一如朱熹所言“人心如一镜,先未有一个影像,有事物来,方始照见妍丑。若先有一个影像在里,如何照得?”心若是方,便容不下圆;心若是圆,焉能容方?故知此心,不垢不净,方能知垢知净;不增不减,方能知增知减。此时觅得“真我”,颇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妙,当勤拂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自欺不得。
彻悟的境况,我妄自揣度,或许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言“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对于悟者自己,已无所谓伪,无所谓真,亦无悟境可得,哪里还来个“我”!行住坐卧间,事即理毕,却丝毫不着痕迹。平平凡凡,看似只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悟”非他处求得,你时刻照看好自家这颗心,待落英缤纷之后,自会有豁然开朗之境。
悟在此处,在我处,在心处,在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