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大运河:民族的母亲
作者:□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郑民德
□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郑民德
“唐堤宋桥明清树,云帆飞白鹭;两岸桑麻映日月,一河清流,芬芳胜甘露。水网九州慈母心,一统江山梦!大河绵延载春秋,燕赵挥长虹,吴越舞春秋”!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她滋润了华夏大地,哺育了运河两岸的人民。曾几何时,大运河贯穿南北,像一条巨龙一样横卧神州大地,它时而奔腾长啸,时而波澜不惊,诉说着民族的繁华与荣辱!
大运河绵延达1700多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如果说长城是父亲,用他坚强的脊梁顶起了民族的尊严与文明。那么大运河更像是中国的母亲,用她的勤劳,用她的默默耕耘,造福着华夏儿女。大运河不仅仅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的气魄。我们回望运河,思索运河,就是在阅读自己的历史,就是在诠释民族的文化。
大运河承载了太多民族的繁华与重担!不论是帝王还是将相,不论是文人还是百姓,都对大运河充满了太多的期待,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兵锋直指齐晋到隋炀帝“烟花三月下扬州”;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对汴河的繁华描述到明清运河城镇的崛起;从暮色中的漕运船队到现在运河上的钢铁巨龙;这所有的一切或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随风而去,或正在延续着昨日的繁忙与兴盛。
大运河流淌的不仅仅是清流,更多的是民族的血脉与历史!1700多年的沧桑,3000多里的征程,大运河造就了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她不仅仅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水韵文化,更像是一幅画卷,一部史诗,一条经济与艺术的长廊。
大运河造就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美丽与繁荣,就如同慈爱的母亲哺育自己的儿女一样,呵护着她们的成长。北京、天津、临清、聊城、苏州就如同串在运河上的明珠一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曾几何时,明清时期的聊城是江北运河重镇,会馆林立,商业贸易极为发达,而临清更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如今所有的辉煌都已经远去,所有的赞美与兴叹也都湮没在烟雨之中,但是大运河依然用她那粗糙的双手抚摸着自己的儿女,用慈爱的眼神注视着曾经留下足迹的土地。
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封建王朝的杰作,更是人民大众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当无数的纤夫在运河两岸的石道上迈着艰难的步伐时,当无数的纤夫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淘沙挖泥时,当徐州洪、吕梁洪的堰夫在望着茫茫的黄水兴叹时,当会通河上的闸夫在日夜忙碌时,所有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都融入了大运河,都融入了民族的历史之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运河虽然已经南北断流,但是她依然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子孙做贡献。现在运河每年吞吐货物的吨位是数条铁路的总和,而她的环保效益更是无法估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某些城市,在某些地区大运河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我们的母亲在哭啼,在流泪!如今运河申遗已提上日程,这不是作秀,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形象工程。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好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