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运河抚忆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张礼恒    
2010-04-10     浏览(240)     (0)
□历史文化学院张礼恒
  我原本是一个在聊城工作的外地人。从1985年至今,转眼间已经在聊城工作、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如今的我早已经没有了初来乍到时的拒纳心理,而是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曾经辉煌过且将要重新走向辉煌的运河古城。
  闲暇之余,我时常漫步在运河河畔,望着清清的河水,巍峨的光岳楼,壮观的山陕会馆,读史人长期养成的习惯,不由地将思绪漂向了久远的年代。
  从荒淫无度的隋炀帝开始,忽必烈的子孙,朱元璋的后裔,爱新觉罗的家族,为了加强统治的需要,也为了对江南财富与美女的觊觎,一道旨令,便开始了对中国运河的浚通与新开。几百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上千公里的人工河道,宛如一条美丽的丝带,将天堂杭州与皇朝北京悄然无声地联结在了一起。这条丝带上的每一个节点,变成了一个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运河城镇。从北往南,极目远眺,星罗棋布的运河城镇恰似镶嵌在无垠的旷野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每当夜幕降临,灯盏、篝火一线摆开,将京杭大运河装扮成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火龙,照亮了漆黑的夜晚。河面船只上不时飘来渔夫悠长的笛声,闸关上随处响叫着闸官的训斥声,劳累了一天的船夫们则在鼾声中早早进入了梦乡。动与静,黑与白,将夜晚的京杭大运河定格为一幅长长的写意画卷。
  当太阳升出地平线时,散落在远处的村庄,传来了雄鸡的报晓声,京杭大运河一天的繁忙又开始了。在嘈杂的人群中,不时闪过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三五成群,操着南腔北调,或搭舟运行,或肩挑车推,沿着大运河的两侧,或北上或南下,这便是长期活跃在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各地商人。这是一支敢于向传统社会挑战的新兴力量,一支推动中国车轮向前滚动的生力军,一支勇于追逐利益、追求本我的变革体。随着他们的到来,乡村的宁静被打破,贫穷的生活被改变,“子曰圣人云”的教条被扬弃,重农抑商的传统变成了明日黄花。一句话,商人、商帮正是凭借着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其微弱的声音,强烈的示范性,在艰难地改造着中国古代社会。
  京杭大运河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在数千公里长的河道上静静地流淌着,任由时人、后人评说着它的历史功过得失。批评者指斥道,因为它的存在,截断了中国东西流向的江河水道,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频繁的江害河患,导致了运河西岸土地的盐碱化,为确保运河航道的畅通,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历史永远是缺席的审判。对于批评者的声音,京杭大运河默默不语地静听着。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物,批评者的指斥自有他们的道理。但请批评者们注意,即使你们的批评言之有理,也不要忘记京杭大运河对中华民族的馈赠。正是因为有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将历史上南方与北方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缩小了地域上的南北差距,增强了民族一体的认同感。当今人盛赞北京故宫的雄伟壮观之时,请记住,京杭大运河对于明清两朝北京的建设确是居功至伟,建城所需木材、石料、砖瓦几乎全由运河航道自南送来,“漂来的北京城”绝非空穴来风。正是因为有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加速了南北经济的往来,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京杭大运河区域为中心的经济共同体,出现了一条沿运河而起的城镇商业链。正是因为有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实现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京杭大运河如同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串联起了杭州、苏州、南京、扬州、济宁、聊城、天津、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人文精华。这里是当时中国基础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有清一代的会元、状元、榜眼、探花和传胪的人数,仅浙江一省就有137人,江苏更是多达184人。明清两朝,山东运河区域高中状元者竟达12人,几乎占据了同期整个山东省的半壁河山。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楼———瞿氏“铁琴铜剑楼”、丁氏“八千卷楼”、陆氏“皕宋楼”、杨氏“海源阁”,全部设立在运河沿线的常熟、杭州、吴兴、聊城四市。以《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皆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肯定者的赞颂,京杭大运河依旧默默无语,一如河道中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
  琅琅的读书声,刺耳的汽车声,将我带回到了现实中。徜徉在运河河畔,我想说的是,京杭大运河,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使命,你也曾经遭受过长久的不公正待遇,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过去。历史不会忘记你,在你流经过的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正拔地而起;你留下的遗迹、文物已成为沿岸城市的至宝;活跃在你身旁的各省商人的子孙后代,已经成为纵横世界商海的现代企业家;有识之士们正在为你积极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准备,好让世人永远铭记你的恩赐!
  京杭大运河,载着它的光荣与梦想,依旧在静静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