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资料链接
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在扬州修建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这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公元587年,在邗沟的基础上,隋文帝杨坚在扬州开山阳渎,对邗沟裁弯取直,开展漕运。
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南引沁水入黄河,北通涿郡。
公元610年,隋炀帝重开江南运河,自镇江直达杭州,共400多公里。至此,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已经形成。
至公元1289年6月,会通河开凿成功,从东平县安山到临清的御河,共长125公里,此段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
至公元1293年,从通州到北京积水潭的通惠河全部竣工,全长80多公里。这样,杭州的漕船就可以直接行驶到北京城内,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致使京杭运河南北断流。
1901年,漕运完全废止,大运河的辉煌逐渐消失。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2002年12月27日,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运河长江下游的水可以被输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
2006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