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桂花香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张海颖    
2018-10-24     浏览(124)     (0)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年幼时常见到这样开头的文章。演讲也好,写作文也好,运动会开幕也好,只要是与秋天有关的文字,似乎总离不开这八个字。然而在来济南读书之前,我却是从未见过传说中的桂花,哪怕是晾干了的桂花茶。
  读小学时,有篇写桂花的课文,这大概是我对于桂花唯一的记忆了。课文里说桂花落的时候就像下雨一样,做成桂花糕最是香甜,整个人都会浸在桂花香里。我总觉得,这样温柔的花,应当生在温温润润的江南水乡才算相配,那里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我的家乡是北方的一个小村,没有山,放眼望去尽是平平坦坦的大地,蓝色的天与黑黢黢的大地于极远处连在一起;也没有水,小时候见过唯一的河,就是田边那条用来灌溉庄稼的水道。田里用水的时候,镇上会从大河里扬水过来,浇完田之后,河也就慢慢干了,露出黑褐的淤泥。水天一色的景致大概只在梦里见过。
  来济南读书的第一个秋天,与之前的秋并无什么差别,依旧是天高气爽,依旧是早晚金风送爽,让人熟悉得很。唯一不同的是,我在校园里遇到了桂花。一日清晨,我与同学匆匆忙忙地赶去上课,一股清冽而悠远的香味幽幽地迎了过来,心里不禁诧异:什么花的香气这样醉人。从花香中穿过,感觉满身都浸润了那清冽的气息。我那一整天似乎都浸润在花香里。那花香真是勾人,引得人心直痒痒,让人想一探究竟。上完一天的课,已是晚上,便去寻心心念念的花香。走到文史楼附近,花香越来越浓郁,原来是桂花园的桂花啊!借着边上路灯昏黄的光,我在园里细细观察桂花。它和我想象的一点儿也不一样,我以为可以逆着风将香气散到百米开外的花,应该和槐花一样开得肆意张扬,挂满枝头,却不料,它竟藏得这么深,躲在叶子后,静悄悄地绽开米粒儿大小的花粒。黄白色的桂花极小,却极香。一弯月亮挂在天上,夜色清凉,桂香浓郁却不袭人,混着月夜的清凉沁人心脾,仿佛饮酒饮得微醉了一般,多一份太浓,少一分太淡,真真是恰到好处。树影婆娑,黑黢黢的人影掩映其中,那是历史文化学院八位老先生的塑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历史系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位先生,并称为“八马同槽”。想来他们也会因在秋夜闻到桂花的清香而感到欢喜吧。踏香寻花,别有一番诗意。
  再后来,有幸去了次厦门。厦门靠海,是个水盈盈的地方。可能是因为厦门天气湿润,所以桂花的香味也与之前闻到的略有不同。这里的桂花香暖暖的,混了水露的花香更加温柔。难怪南方的女子总是那么清秀可爱。若把桂花比作女子,北方的她清爽直率,南方的她温婉可人,各有各的动人之处。
  李清照有首名为《鹧鸪天·桂花》的词,专门写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词写得极好,短短几十字既写了花,也抒了情。自己这拙劣幼稚的文字,是不敢与之相比的,只能借她的笔,为这篇小记添几分颜色罢了。
  桂花的香,清可绝尘,郁可远溢,不愧为“花中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