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南方周末实习随感
作者:儒学高等研究院 王冰雅
熟悉《南方周末》的朋友都知道这份报纸对新闻人意味着什么,说她是新闻理想主义的圣殿也不为过。能来到这里实习,也是运气好。研二下学期,已经结课的我想要找份实习工作,恰逢看到“周末”推送实习生招募通知。之前林安梧教授曾把我整理的讲座稿推荐到《南方周末》发表,所以我有了毛遂自荐的机会。花了两三天时间准备简历,然后鼓足勇气发给编辑戴志勇老师。没想到很快收到了戴老师回复:欢迎你来。
就这样顺利地踏上了去南方的路……
报社位于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从23层望出去,可以望见不远处高耸的“小蛮腰”。晴日高华,黑夜绚烂,雨天曼妙,无论什么时刻望过去,“小蛮腰”总有遗世独立的美。
并没有老师规定必须几点上下班。报社周四出报,周三总是最忙的一天。评论部的节奏是周一报题,周二至周三完成稿件送审,周四评报,如此循环。实习生的工作量不算大。整个四月在翻过刊和熟悉跟版流程中度过。翻过2010年一整年的《南方周末》和两本《后台》后,那些记者的名字和事迹在我脑海中从陌生到熟悉,渐渐生动起来。
我的基本工作是跟版。评论版是18至20版。周一上午,编辑老师发来编好的稿件,由实习生输入系统,再请版房老师拼版。拼版后打印大样,分送校对老师和审读领导。周三拿到全部回样,和编辑老师核对修改意见并一一落实,再请美编老师排版,确定版面最终的呈现样貌。一篇稿件至少要经过作者、编辑、校对、审读领导等七八个人反复查阅,这繁复的程序也确保了稿件过硬的质量。
作为实习生,评论版的一篇稿件至少要逐字逐句看三遍。第一遍是校对。找一把尺子,比着版样细细看过去,发现错别字、病句和标点错误用红笔标出,完成后和校对老师的回样进行对比,查漏补缺。每当看到自己的校样和二校老师回样相同时,就会有考满分的成就感。但如果只是校对式的阅读,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第二遍通读全文,目标是读懂文章大意并找出导语,提升自己理解文章的能力。第三遍细读是在交版前,确认版面内容准确无误,修改意见已一一落实改正,也称“对红”。
跟版并不复杂,但要注意细节。审稿领导总是目光如炬,还有过于常人的记忆力,他总能发现一些我忽略的问题。记得刚开始去交版,总会因为一两个小问题被领导问到语塞,只好灰溜溜回来和编辑老师确认。后来长了记性,一定做到把每条修改意见都落实到位再去交版。这样下来,有时一个版面会反反复复看七八遍。
有时,周三下班时“小蛮腰”都熄灯了,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辛苦。特别是周四一早,看到自己跟的版面一如往常出版印刷,心里会觉得踏实而满足。自己也是报纸生产线上的小螺丝钉,也为报纸顺利出版贡献了微薄的力量。记得最后一次跟版,是周三的深夜,交版前去找校对胡晓菲老师确认问题。她耐心地讲解后,笑着说:“这个版交给你可以放心了。”像是对五个月来工作的肯定,满心是感激和喜悦。
周四是评报会,各部门轮流评报,每次由两位老师主评,其他老师回应补充,偶尔也有实习生评报,最后总编小结。评报范围很广,包括选题、导语摘选、版式设计、新闻内容等等,其中头版文章和传播效果总是绕不开的重点。评报经常伴随着观点争锋,专业的新闻操作、办报理念、报道得失在讨论中显现。我常想,如果山大校报也每月开一次评报会,请编辑老师和学生记者报题、评报,是否有助于提升记者团采写编评的水平。
实习的另一项工作是报题、写作。19版是自由谈,以外稿为主。自由谈嘛,谈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我的第一个选题是西安教育问政。完成初稿后拿给戴老师看。戴老师讲到“南周”的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什么是“读懂中国”呢,就是见微知著,从一个小的事件中去思考背后整个社会框架和体制的问题。以教育问政为例,目前我们写到公民参与这一层,但是更进一步,我们要追问为什么西安教育问政会问到只有21分这样荒诞的地步?为什么教育局局长会空缺一年多?为什么老百姓的心声无法通过人大这样的渠道传达?……潜移默化中,《南方周末》的价值观开始影响我们的思考。
在评论部的五个月,总是跟老师讨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比如“Me Too运动”、网约车安全问题、疫苗救济制度等等,我常常感到叹服。评论部的老师,好像总能立即抓住事物的本质。怎么做到的呢?陈斌老师说写评论要有分析框架,一般而言,需要评论者具备丰富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知识储备,并且能在分析问题时运用自如。
后来,我去北京一家报社应聘评论部内容助理,面试时被问得哑口无言。面试领导说,如果写评论只是从道德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话,那么你的立论就与常人无异。所以,有志于写评论的同学,一定要扩大知识储备,积累分析框架,这样才能写出立论专业、新颖的好文章。
通过在山大校报两年、《大众日报》一年、《南方周末》五个月的实习,我深深感到时光易逝,如果时间倒流,我一定多去几家媒体实习,体验不同的媒体文化。但有时又会感到疲惫、怠惰,担忧能量和热情被消磨,担忧自己越走越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而老师说别担心,每天反思自己,发现有哪里做错了、走偏了,纠正回来,再沿着最初的道路走下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