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公选课“成堆”给分,你怎么看?
事件直击: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首次开设 《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公共选修课,选课对象为国科大在校研究生。最终,选课的158名学生中有 22人得了 0分,占比13.92%。据授课老师透露,被判零分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抄袭了其他文学作品,违反了期末作业“原创文学作品”的要求。
阁主之问:既然老师多次强调作品需“原创”,为何仍有22名学生无视规定、逾越学术道德的红线?抄袭现象源于何种心理?
英语圣可可:“明知故犯”———一方面可归结于侥幸心理,或妄想投机取巧坐收渔翁之利,或奢望法不责众而“幸免于难”;另一方面则可管窥某些大学生对学业的敷衍心态,既是对学术的不敬畏,亦是对老师不尊重和对自己的不负责。将他人劳动成果窃为己用的抄袭行为,不仅是对原创知识产权的侵犯,更是抄袭者好逸恶劳的心理本性的裸露。仅仅由于自主构思科幻文章具有挑战性便缴械投降,甚至肆无忌惮地剽窃他作以应付检查,这种知难而“窃”的学术不端行为,与诚信精神大相径庭。
阁主之问:授课教师言辞犀利的文言文成绩公告引发热议:“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勿致歉、勿申诉、勿求情”“此分不改,勿念”……老师的做法是否过于严苛?
材料姚欣雨:一封文言文邮件,一句“此分不改,勿念”,让人们在感叹老师严厉的同时,也思考着“原创”的意义。一篇原创文章,对于原作者有如掌上明珠,自己珍视的作品被他人抄去,作为作业敷衍了事,这不仅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老师的欺骗。老师对每个认真完成作业的人都给予了独一无二的评语,也指出不合格作业中抄袭的原文,让应付作业的人词穷理尽。这样的判罚看似严苛,实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跨越诚信的底线。大学之道,最关键在于培养德行,老师教人求真,而学生也要学做一个真材实料的人。同时,如此零分作业也在无形中向我们诠释了知识产权的分量之重,要从现在开始培养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
阁主之问:大学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该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而现在为了学分而学的“注水”现象却越发严重。到底该如何让选修课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工程程子乔:每到自主选课前夕,各高校学生间“这个老师点不点名”“期末考试水不水”等类似提问屡见不鲜。在大学,很多学生没有把选修课当回事,执意投机取巧,希望滥竽充数蒙混过关;很多老师也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愿承担让学生挂科的“恶名”,也不愿收到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差评”。对于选修课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对选修课程的优化与考核,教师也要摒弃把主讲的选修课程视为“水课”的错误思维;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仍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和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阁主之声:纵观此成为热搜的新闻事件先后,我想给这位老师大大点个“赞”。因为,他这样做不仅是对为师之职的遵守,更是对被打0分的22名同学的挽救与关爱。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担负着育人之职责。俗话说:桑树苗子,从小育。抄袭科幻作品做作业,从小的方面来说仅是一次敷衍行为,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却是诚信的缺失,对契约精神的抛弃。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老师如果只想做个“好好先生”,完全可以姑息学生作业抄袭行为,但这在无形中便助长了学生作假,导致了将来学术腐败的泛滥,往深了说更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危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位老师也是在教育学生:不自欺,也不欺人,踏踏实实对待学业,才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注:欢迎广大读者联系我们,将您周边的热点话题以及您的观点和思考发送至xbs@njtech.edu.cn,也可在大学生记者团官方平台“南京工业大学记者团”(QQ:3030085032)与我们互动。 甘家昊 圣可可 姚欣雨 程子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