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也谈郑板桥

作者:林静    
2018-05-30     浏览(225)     (0)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江苏兴化人,为清书画家、文学家。他早年家贫,刻苦攻读,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其利用印章刻“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正是他自矜而得意的标志。但不幸的是,其才华横溢而“品行”却不为时政所容。进入仕途后所用印语“十年县令”、“七品官耳”,分明是其发泄无奈与悲愤的佐证。

郑板桥任官后只当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和潍县的县令。而上任潍县时,偏逢连年灾荒,衰鸿遍野。身为父母官责无旁贷,他严厉取缔囤积居奇的豪门奸商,并责令富户开设粥赈,以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因之,得罪了上司及豪绅,被摘了乌纱。然而,郑板桥并未气馁,愤懑不已便借物咏怀,写了一首七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诗人忧民愤世的激情充分显示了其伟大的人格与无畏的斗争精神!

郑板桥性僻古怪而桀骜不羁,当官前后长期在扬州卖字画。他擅画香兰清竹,却与当时的“正统”画派“格格不入”,被视为画坛中的“偏师”、“怪物”,故与汪士慎、金农等有“扬州八怪”之称。但所谓“扬州八怪”之画家皆为多面手,能诗并擅书法。郑板桥书法更为出色,他以草书中竖长撤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其隶书渗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别具风韵。他的文章则坦率真切、“家书”、“通情”为世称道。其《悍吏》、《私刑恶》等无情地揭露官场的残酷;《孤儿行》等则反映了劳动人民疾苦。

世人对于郑板桥,称道的多为其书画。当然,艺术上的造诣不可等闲视之,不过,笔者始终认为,最该敬重的应是他“以民为本”的立身处世观点。这位在官场混迹十载的“芝麻官”并没忘记自己“立根原在破岩中”,他那货真价实的人民公仆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