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眼见未必为实

作者:高承柱    
2018-05-30     浏览(159)     (0)

有一次,孔子带众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传经送道。众所周知,当时孔子的学说,尚不为人们所认可,走到哪个国家都不受欢迎,生活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有一次,天下大雨,不能赶路,夫子就和众弟子们找到了一个破庙来避雨。累了,弟子就找来一个破门板,让老师躺下休息,学生们就分头出去讨吃的。过了大半天,只有一个学生讨到了一点只能够做一碗稀饭的米,夫子的得意学生子路,就忙活煮起饭来。

过了一会,一阵煮沸的米香使夫子在睡梦中醒来,眯缝着眼一看,子路正好用手从锅里捏了些米放在了自己的嘴里,夫子顿时很生气,想:这成什么体统,长者未吃你自己倒先吃起来了!可夫子毕竟是夫子,不同凡人,是有素质有教养的人,先没做声,可心里想:我怎么才能把这事给点出来呢?

这时子路把饭端到了老师面前,说:“老师,请醒醒,饭熟了,可以吃了。”夫子装着睡醒的样子,说:“刚才我做了个梦,梦见了先父(孔子的父亲)。我们身无他物,是否先用这米来祭奠一下呢?不过这米最好是别人没吃过的。”子路一听忙说:“老师不可。”“为何?”“就在刚才一开锅时,正好一小块灰尘掉在米中,我忙用手捏了出来。手指上粘了几粒米,我舍不得丢,就放在嘴里吃了,所以这米已不算干净了。”夫子一听,“哦—”了一声,心想:我差一点误解了我的学生。

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有时也不尽然。你看看孔圣人,在这件事当中,也算是“眼见”了吧,但却不真实,看走了眼。怎样才能对“视是而非”的事做出正确的判断呢?别无他法:深入实际,用心观察,去伪存真,理性思考,此谓之是也,岂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