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大报》

钱学森一生的五个瞬间

作者:社会学51班 柯希望    
2017-12-08     浏览(65)     (0)




1935年拍摄于上海


1955年9月17号拍摄于洛杉矶


1963年拍摄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5年拍摄于北京



  因为偶然的机会,我在“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当大学生讲解员,从而接触到钱学森学长的丰富史料。在一些看似碎片化的资料背后,我感知到钱学森一生波澜壮阔的伟大足迹。现以钱学森一生历经的五个瞬间,让我们穿过时空的界限,感悟大师的光芒。正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所言:“一生未曾停止的思考,只为一个国家的强盛;次次振聋发聩的追问,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
钱 学 森 入 学后成绩非常优异,但是他上课时有个习惯——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埋首看他的学术论文——“这就是钱学森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其他学生关心的只是通过考试,而钱学森把全身心都放在他喜欢的科目上。”
钱 学 森 在 交通大学学习期间,他不仅阅读了大量航空航天方面的书籍、文献,而且利用交大提供的学术资源选修了航天领域的课程,并以本科生的身份发表论文,他写道:“我们必须征服宇宙!”他最终以中国的“火箭之王”、“导弹之父”留名青史。
钱学森在婉拒让他留美任教时说:“哪怕是种苹果树,我也要回到祖国去!”钱学森被美国软禁五年,写就了后来开启一个学科分支的《 工 程 控 制论》。1955 年,钱学森一家毅然决然登上邮轮启程回国。
回国后,钱学森延续了在美国近乎严苛的教学风格,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甚至指责他有“知识分子高傲的臭毛病”。后来他在教学中注重改进教学态度和风格,很多学生回忆说,当年上他 的 课“如 沐 春风、深入浅出”。
2005年,温家宝看望钱学森,钱学森感慨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