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对表找差距
对标济南大学,我校在人才队伍、科研规模、科研层次、科研产出等方面,存在着倍数级的差距。人才队伍方面,截至2017年底,济南大学共有理工农类博士讲师以上各类人才818人,是我校的1.57倍。科研项目和经费方面,2015-2017年,济南大学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纵向经费总数分别为223项、353项、23127万元,分别是我校的2.65倍、3.64倍、4.21倍。科研成果方面,济南大学发表SCI/EI论文2545篇、授权发明专利1395项,分别是我校的4.73倍、11.6倍。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科技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不足,难以支撑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二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研与服务地方承载力较弱。三是优质原创科研成果供给严重不足,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励支撑乏力。 四是“散兵作战、单打独斗”的科研组织模式没有改变,科研效率低下。 五是科研选题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到位,科技引领产业发展贡献度不高。
加快科技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发挥好高层次创新平台在人才聚集、团队培育方面的载体作用。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相衔接,研究布局与服务需求相协调,积极培育、建设新的竞争优势明显的协同育人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全力建设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扶持做强特医食品研究院,规划建设好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划建设乳山现代农业研究院和威海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产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研究院,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应用开发能力,培育建设耐盐碱农林作物分子模块育种等重点研发平台。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重大(重点)项目的承载力。主动接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依托团队申报的新要求,完善科研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及考核机制,实行科研奖励团队二次分配方式,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大的支配权和自主权。发挥团队负责人的核心作用,引导科研个体向团队聚集,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抱团”科研合力。
加强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催生科研新亮点。科技处、各学院要重视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组织团队成员做足支撑材料的有效积累。建议学校出台标志性成果培育办法,用足用活科研管理经费在成果培育中的撬动作用,以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为依托,挖掘潜力项目、成果,加以精准扶持,实现重大(重点)项目和省部级奖励新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提高原创性科技成果供给。聚焦山东省五大新兴产业和五大传统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学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优势,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现代高效农业、医养健康等领域,开展重点研究,产生一批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推动服务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和运营机制,建立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机构。加强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有序推进科技评价体制改革。发挥好校内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的示范与引领作用,集中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放大及产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卡脖子”难题,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以与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东方海洋学院”为突破,引领校内相关优势学科与烟台泰和新材、威高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地方院所,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协同育人、合众创新的新型联合体。通过共建的校企校地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形成科研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