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人文社科研究水平

作者:社会科学处 武玉国    
2018-03-27     浏览(247)     (0)

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总量不够多,高层次课题偏少。通过与济南大学等省内四所院校对比分析,我校在研课题数量和课题经费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承担的科研任务较少,科研工作量较低。

科研产出总量还不够多,高水平论文偏少。近三年,我校发表论文数有下降趋势, 2014-2017年,我校人文社科教师共发表高水平论文370篇,正高职称、副高职称人员平均每人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分别为0.36篇、0.15篇。

横向科研合作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2014—2017年,仅有2014年的横向项目经费超过200万元,横向课题和经费少,直接反映了我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较少,国际学术交流更少。

科研平台建设质量不够高。科研平台的组织结构松散,没有形成学术梯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学术影响力较弱;科研平台的研究方向偏重基础理论,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的应用对策性研究少。

提高人文社科研究水平的措施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制订有利于提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性、有利于争取横向项目积极性的职称晋升和聘期考核政策。重视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建设。各学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引进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支持组建优势领域创新团队,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关注后备人才的培育,促进学术队伍持续均衡发展。

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科研的前期培育。学校应放宽相关规定,鼓励学院使用发展基金资助科研工作,设立学术交流专项经费,用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项目论证,开展学术交流。学校可设置科研项目培育经费,培育扶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扶持新进博士的科研启动工作。

注重成果积累,夯实研究基础。各学院应认真贯彻《鲁东大学2018年度关键发展绩效成果奖励办法》《鲁东大学人文社科类学院科研工作考评办法》《鲁东大学教师享受突出绩效奖励管理办法》等文件,动员广大教师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提高广大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内生动力,注重高水平成果的积累,不断夯实研究基础,提高各类项目、各级奖项的申报竞争力。

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智库品牌。以学者为核心,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机构。以项目为抓手,提高应用研究项目质量。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拓展应用成果转化渠道,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

转变工作作风,向改革创新要效益。社科处要从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到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环节着手,扎实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不断提高项目立项率和结题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密切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和奖项申报指标,做好相关信息服务工作。各学院要调动广大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建立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信息库,加强联系,不断拓宽获取信息渠道。

积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增强学校科研实力。年初,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我校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省属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应对,主动作为。根据实施规划和学校实际,相关学院及研究人员应密切关注涉海金融、商务服务、跨海通道、科学健身指导、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深入研究“旅游+”战略,积极开展相关调研活动,积极承接横向合作,获取社会资源支持,助推相关学科的科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