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凝聚江职精神再创学校辉煌
作者:杨伟传
正值学校讨论江职精神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中层正职到延安培训,接受一次更为全面的党性教育,这是一次心灵洗礼,全体参加培训的同仁为之动容。一是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对凝炼江职精神有了积极的作用。
我认为,从学校的发展过程来看,江职精神应该包括:
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从2003年动议到申报到2004年批准备案,再到2006年1月8日打下第一根桩,学校基本条件相当艰苦,校舍不够、教师不足、没有设备,挤在原有陈旧的校区艰难地维持着基本的教学秩序,当选址确定在潮连时,那是一块荒坡。是第一批江职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了落实2006年9月份开学使用潮连校区,分责任、担任务、赶速度,战高温、爬高楼,从教学基本条件的采购安装,到教室坐椅摆放黑板的挂靠,从教室的清洁到道路的清洗等等,承担责任的江职人都一马当先,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把江职第一期工程10万多平方的校舍建筑矗立在西江岸边。这就是江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是扎根侨乡、开拓进取的精神。办学伊始,学校就制定了“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在努力办成侨乡人民满意的学校过程中,做了大师有益的工作,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内外同类院校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到目前为止,招生当中有超过50%是江门地区生源,毕业的3万多的学生中,有2万多人留在江门工作,为江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创办一间大学是不容易的,尽管原来三校合并组建时有2百多教职工。但长期以来教师们从事的都是成人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大部分教师是中老年教师,一下子思想扭转过来十分吃力,大家都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手。根据实际情况,挂牌成立学校第一学期就专门从中山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及办学较早的高等职业院校,聘请专家、校长、书记到学校来给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全体老师上辅导课,派出教师奔赴省内外院校学习培训,并且做到持续送不同层次教师到省内外、国内外培训学习,做到不懂就学、不懂就请教,教职工思想得到了大解放,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学校从成立高职到目前已经走过14个春夏秋冬,也经历了创业、发展、提高三个阶段,特别在学校以后更高水平的发展中,我们更需要江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