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校长教师面对面解惑释疑
新材料研究院刘磊:您报告中提到了“双一流”建设中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科研是先决条件,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江大科研未来的发展情况;第二个问题是针对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科研能力、实力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比如实验空间的限制等问题,学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颜晓红: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江苏大学未来的科研有这么几个问题,也是世界对“双一流”大学的一种要求,首先要体现国家需求,我们首先要尊重支持重大工程的原始创新;第二,学校要鼓励支持各种科技成果的展示,这两点也是我们要努力和兼顾的,标准是很高的,更重要的我们要突出行业特色和国际接轨。第二个问题,意思就是教科人员对科研的美好向往与现实科研条件不充分的矛盾,学校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为此专门召开了公用房管理的研讨会,探讨在现有条件下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第二,学校也要求各学院优化公用房的使用,这里面主要解决房子使用不均衡和学科优化问题。第三个措施是,学校也派人去外地考察,鼓励我们有好的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和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利用共建研究院的条件开展科研工作。总之,我们正在多管齐下解决这个问题。
机械学院任旭东:学校刚刚出台了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了“新工科+国际化”的国际交流培养计划,机械学院正与法国探讨ESTIA工程师联合培养模式。那么江大高质量的国际化新工科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对基层院系来说,提高培养质量我们需要做什么?
颜晓红:德法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传统。机械学院最近在做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与法国联合培养ESTIA工程师,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进一步成立像北航一样的中法工程师学院。很感谢机械学院从事拓荒者的工作,可以把我们的学生送到法国去参加24小时创新竞赛,在国际上,去参加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新竞赛,找到了一个国际标准。我们学校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三国三校”创新模式,实际上也是在探索国际标准。我们的工程教育培养的标准就是国际标准,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工程人员尽可能地通过我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个认证就是引进的国际标准,即华盛顿协议标准。现在国家准备通过专业认证率不超过20%,我认为从专业建设来说,这个国际标准就可以了。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说,中国在2049将引领世界技术,看起来不太现实,其实现在已有苗头出现了。上海数学教科书被英国全版引进,我们的质量评价体系被俄罗斯引入。所以,我们要进行的学生工程培养质量的标准就是国际标准再引入中国特色就可以了。
化学化工学院郝臣:您刚才在报告中提到,创建“双一流”大学,除了引进新鲜血液,对老教师也不能放弃。像我这样在教学一线上兢兢业业好多年却因为科研项目的原因上不了教授的群体,学校能不能关照一下?
颜晓红:首先我代表学校对以你为代表的奋战在基层一线兢兢业业培养人才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广大教师先鞠一个躬。事实上,江苏大学教授的评价标准,在同水平的大学中是偏低的,早在好几年前南京工业大学评教授是要求有面上国家基金的,还有一年的海外经历,一百万的到帐经费等条件,该校与我校水平比较接近。从评的标准来说,我们学校确实逐年在提高,这是趋势,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也是必要的。有一种说法,一个研究型的大学,学校的70%以上学院都应该是研究型学院,对每一个老师来说,科研是解决生存问题的。清华、北大在2003年实施非升既走,清华大学在2010年走了第一批教师。不做科研,或是你科研不行,是研究型大学不能容身的。科研解决生存问题,教学解决发展问题,课上的好不好,才是你评教授资格的基本判决。对像你这部分人群,学校正在探索流转机制。我们的京江学院,有自己的师资建设和独立校区,我们可以把教学好科研稍弱一点的老师去充实京江学院的建设,这些老师可以享有那边的职称,等到退休的时候如果符合学校的职称竞聘条件,可以在大校退休,这就解决了每一个老师的发展问题,这是办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学院要帮助老师提高写国家基金的本子质量,要多用团队模式,让每个老师参加到课题组来,这样命中率就会高一点;同时,学院要多加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让我们的老师能走出去让人认识或者让专家进入学校里面帮助我们老师提高命中率,这是我一直在强调学院要做的事情。江苏大学每个老师主动作为主动担当,这是我们发展的“宝”,我们要保护好这种积极性,保护好就要组织科研,帮助我们有科研意愿和一定科研基础的老师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学院责无旁贷,组织科研行为也是每个学院院长的职责所在。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海燕:您今天讲一流的科研是一流的教育教学的保障,但是一流的科研到一流的教育教学并不是自然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条件去促使,那您认为条件是什么?江苏大学需要如何去创造这样的条件使得科研水平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颜晓红:一流的科研是一流的教育教学的保障并不是我的发明,早在2006年牛津大学有一个案例,他们的经管学院有两个终身教职的老师因为长期没有做科研被学校解聘,他们就把大学告上了法庭,最终他们败诉,法庭给的判决理由是在大学知识不能更新你就不能胜任培养人才的任务。从案例中来看,一流的科研是一流大学教师的基本条件。确实有些人有一流的科研能力却不一定能成为一流的老师,这里需要加强的一点是立德树人,这也是习总书记明确要求的。中国有句古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一流的科研水平的人要成为一个一流的老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把教师当成一个事业去做而不是职业更不是谋生的工具,否则,他即使有一流的科研成果也不会成为一流的老师。要成为一个好老师的第二个方面,从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来讲,他具备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潜力,但他缺的是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把握,有的人缺少教学技巧。为什么年轻老师进校要求大家要学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人为此有看法,可为什么还要强调这一点,就是为了大家懂一点教育理念你才能学会把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再通过名师示范,学会教学技巧。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培养,才会有好的科研水平,好的品德,心中有学生,他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