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怀爱校之心 担兴校之责
由一封“匿名信”引发的思考
作者:校长 颜晓红
近日,收到一封要求我“亲启”的来信,信署名为“荐轩辕”。
“荐轩辕”的名字应该来自鲁迅诗作《自题小像》中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署名透出作者“爱江苏大学”的信念和态度。读完这封“署名”的匿名信,内心非常不平静,作者的书写内容、投寄方式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刻反省的。于我而言,所得有三:
其一是从“建言”中感受到的收获。说是建言,是因为这封信仅仅是作者对学校发展的思考,而不是通常为举报、诉求又怕被报复而采取的“匿名”,更不是无中生有的诬陷。作者以“学校错失‘985’‘211’而今又与 ‘双一流’擦肩而过”开篇,提出“这是为什么?问题出在哪?”自问自答,字字玑珠,句句沁人脑心。“过去我们之所以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因为我们的农机、内燃机、汽车拖拉机在行业内有地位、在学术界有影响。江大成立后,我们到底是走综合发展还是特色发展之路,到底是争取全能冠军还是多夺几个单项冠军?”这是在叩问我们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学校确立‘全国教育质量名校’和‘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原文如此)”奋斗目标是“长期目标”,“缺乏清晰的指标体系、明确的工作路径和有效的考核要求”,会出现“奋斗目标与现实工作的严重脱节”,特意提醒我们要切实把学校党代会、职代会确立的政策和制度落实好、践行好;“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思考得多,对“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能不能独辟蹊径、弯道超车实现什么”理性思考缺乏,“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我们在具有相对学科优势、社会发展迅速的工业2.0(原文如此)、互联网+、电子通讯、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医学产业等方面花了多大功夫,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为什么“在高校去行政化的今天,官本位的思想在江大如此受到热捧”?我们的政策导向是否需要调整;学校“在‘移树’上动静不大、力度不足,而移来的大树大多水土不服、引得进而留不住”,“要深入思考为什么‘金字招牌’不招人、外来和尚难念经等深层次问题”;我们“守着自己的节奏、哼着悠然的小调、过着安逸的生活”,这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风力不足多斧砍之,标新立异者是另类,个性张扬者是怪物、敢于冒尖者是疯子”;“明年江大将召开新一次的党代会,我们希望看到一场头脑风暴和深刻变革,希望听到战鼓声和冲锋号,希望彰显责任、使命、魄力和担当,希望我们的家园涅槃再生、浴火洗礼、脱胎换骨、更加美好”。这些论述和观点提醒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拳拳之心,赤胆昭然!
其二是感受到了来自群众的对学校发展的期盼和信心。“荐轩辕”不仅用信函表达了一位江大人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和期盼,更通过“荐轩辕”这个名字提醒我们、也提醒全体江大人要“我以我血荐轩辕”、我用我力为江大。这种江大人爱江大、江大人荣江大的热情在江苏大学具有广泛性,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老领导、原江苏理工大学校长高前不久前对我说“要从国家‘双一流’计划中找准发展方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要太在意各项工程”,这肺腑箴言不仅蕴含着学校老领导的智慧,更是对我们在任的江大人的庄严嘱托。一位庄姓普通退休职工多次约见我,只为当面对我说“坚定信心”“办出特色”;校友肖奋特意在国家“双一流”结果公布时来学校设立“奋达教育基金”,表达的是“我对母校发展有信心”“江大人更应该为江大发展出力”。这些分居校内外的江大人对学校发展的信心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他们爱校荣校的热情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爱校之火,可耀天日。
三是有一些悲凉。同样是一封匿名信,让我久久萦怀。我们可以奉劝那些端着学校的碗、为个人一己之利到处写信诉求的人要遵守法纪、遵规蹈矩,像“荐轩辕”一样为学校发展提供正能量,不要为学校发展添加负因子;我们可以鄙视那些为个人发泄私愤而无中生有甚至抹黑学校的匿名信作者,因为你在吐槽学校不好的同时也表明了你是这不好中的一员、这不好中也有你的一份贡献。但我们却要对这封“匿名信”点个大大的赞!与此同时,心中有一丝丝遗憾:这么好的建言何不当面向我们陈述?我深深地反省,广纳谏言、建言的渠道不畅?民主行政的意识、机制不灵?深入基层、深入师生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不强?群众之智,可抵万军。
由此,我倡议:全校上下应从这封“匿名信”中警醒,怀爱校之心,立荣校之念,担兴校之责,行强校之实,人人岗位创特色、创一流;全校上下应以这封“匿名信”为基,开展“学校怎样创一流、我为一流做什么”大讨论,积极为学校发展、学科发展、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各级领导干部要改进作风,走群众路线,靠广大师生,握民情实情,敢担当、善作为。由是,学校的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之梦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