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儒藏》精华编出版感言

·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特聘讲座研究员刘述先

2009-10-25     浏览(490)     (0)

文章作者对收到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出版的两册感到兴奋,对《论语》等儒家典籍的整理过程有所了解,感到这不仅是学术的成果,更是国际的努力,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期待。同时他也感谢汤一介教授的邀请。


  最近收到北京大学《儒藏》 编纂中心寄来精华编最新出版 的两册:第一○四册,经部四书 类,与第二八一册,出土文献 类。重甸甸两大本,附寄小册 子:《北京大学儒藏工程简介》, 让我警觉到这真是一项伟大的 工程。《简介》指出,虽然在中国 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并称,但 地位是不同的,儒家思想文化 是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所传 承的“六经”不是某种宗教的经 典,而是中华文明的经典。凡例 说明,精华编所收书籍,包括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我 收到的两册刚好分属两类。第 一○四册由孙钦善、严佐之主 编,第二八一册由庞朴主编。各 书卷端由整理者撰写《校点说 明》,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该书 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以 及整理时所确定的底本、校本 及其它有关情况。凑巧我收到 的两册包括了《论语》在流行的 朱注之前最重要的集解与注疏 的本子,虽然不会影响到我多 年浸淫《论语》体证的哲理,对 于版本完全外行的我,还是造 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乐于写 下一些感言作为参考之用。
  第一○四册“学庸之属”只 收了南宋石 (子重)、朱熹的 《中庸辑略》,与王阳明《大学古 本旁注》存目。“论语之属”才是 主体,共收了三部影响深远的 大著: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正平版),南朝梁皇侃《论语义 疏》,与北宋邢昺《论语注疏》。 孙钦善校点《论语集解》,说明 此书旧题何晏撰,实际是在何 晏主持下集体编撰而成的。此 书首创注释之作的“集解”体, 是《论语》汉魏诸家注解的集成 之作,较为集中地保存了《论 语》的汉魏古注,影响很大,后 世多在其基础上作疏。而完整 的《论语》单集解本,在国内早 已中断流传,而在日本流传的 抄本,以正平版最具代表性。 此次整理,以正平双跋本为底 本。皇侃即在何晏《论语集解》 基础上作疏,既疏正文,又疏 注文,为晋、南北朝《论语》注 释的集成之作。此书在中国失 传已久,在日本则长期以抄本 流传。1923年大阪怀德堂有排 印本,由武内义雄据多种古抄 本合校而成。此次整理即以怀 德堂本为底本。另有1750年印 本于80年代曾误作高丽本回 传中国,收入《知不足斋丛 书》,作为校本。南宋邢昺 据不 同于正平版的《论语集解》作 《论语注疏》。此书有蜀大字本 十卷,现藏日本,附有《经典释 文》,为元明以来诸本所无,弥 足珍贵。这次整理,以影印本 为底本,阮元校《十三经注疏》 本为校本。
  由此可见,为了保存儒家 的典籍,竟然需要通过国际的 努力才能达成目标。为了检视 集解、注疏的同异,我特意挑 选了颜渊第十二的第一章克 己复礼为例,藉此了解实际的 情况是怎么样。何晏集解原 文:“克己复礼为仁。”马融曰: “克己,约身也。”孔安国曰: “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 矣。”原文:“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孔安国曰:“行善在己, 不在人也。”原文:“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郑玄曰:“此四者,克己复 礼之目。”原文:“回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王肃曰:“敬事此 语,必行之。”皇侃的义疏要详 细得多。有关“克己复礼为 仁”,他的义疏是:“克,犹约 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 己身,还反于礼中,则为仁也。 于时为奢泰过礼,故云‘礼’ 也。一云,身能使礼返反身中, 则为仁也。范宁云:‘克,责也。 复礼,谓责克己失礼也。非仁者 不能责己复礼,故能自责己复礼 则为仁矣。’”有关“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义疏在孔安国解之 后又引范宁云:“言为仁在我,岂 俟彼为仁耶?”邢昺 注疏对于马 融注又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 “正义曰:此注克训为约,刘炫 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身有 嗜欲,当以礼义齐之。嗜欲与礼 义战,使礼义胜其嗜欲,身得归 复于礼,如是乃为仁也。复,反 也。言情为嗜欲所逼,已离礼,而 更归复之。’今刊定云:‘克训胜 也,己谓身也,谓身【此字阮本 无】能胜去嗜欲,反复于礼也。’”
  第二八一册收了郭店楚墓 竹简《五行》与《性自命出》;上海 博物馆藏楚简《性情论》及竹书 《孔子诗论》与《周易》;马王堆汉 墓帛书《周易》与《五行》。这些文 献出土,引起专家学者聚讼,意 见不一,等到尘埃落定,古代中 国哲学史势必要改写,我还在耐 心期待,此处不赘。令我感到兴 奋的是,这一册也包括了定州汉 墓竹简《论语》。依校点说明,这 批竹简在1973年于西汉中山怀 王刘修墓中出土,《释文》于1997 年由河北省文物出版社出版,附 有《介绍》,说明这是目前发现最 早的《论语》抄本,初步认定有 620多枚。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 是时有《鲁论》、《齐论》、《古论》3 种《论语》存在。汉时为学童的启 蒙读本,是必读的经书之一。西 汉时除《古论》世不传外,《鲁 论》、《齐论》各有所传。西汉末安 昌侯张禹将两论择善而从,合而 为一,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 的《熹平石经》以及今本基本上 就是《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依 之,考之《齐论》、《古论》,著有 《论语注》,一时大为流行,现已 失传。后代研究的学者从残存的 《论语注》中试图辨别三论的异 同,终因三者羼杂混淆,而无法 认清各自的面目。竹简中的文 字,差异很多,有抄错或随意简 写的字,也有属于底本上文字的 不同,可供学者深入研究。其书 写由古文演变成了汉隶,简本也 有一些《鲁论》的文字,是今本看 不到的东西。但颜渊克己复礼章 仅有三一一与三一二两片,并无 异辞。
  这一册又有唐写本《论语郑 氏注》。《郑注》于五代之际逐渐 亡佚。南宋王应麟、清儒惠栋曾 予辑佚,然不足原书什一。20世 纪初,敦煌、吐鲁番的古代石窟、 墓葬中,陆续出土一些《郑注》的 唐人写本,使学者萌生了复原 《郑注》的希望。经过多年多家 的辑佚和整理,大致已有半部 完整的《郑注》为我们所知了。 可惜没有关于颜渊克己复礼章 的资料。
  此书最后收有唐写本《论 语集解》。据校点说明,今所见 何晏《集解》均为注疏本,凡二 种,即“皇本”与“邢本”,均是宋 以后的版本。但敦煌、吐鲁番出 土唐人写《集解》单行本60余 件,国内外学者曾诧为稀世瑰 宝,以之与皇本、邢本对校,不 仅可以订正传本中的许多错 误,解决清人研究中的许多纠 纷,还可以提供传本中没有的 许多佚文,披露清人研究中未 曾涉及的许多新问题。本书所 收《颜渊》篇以“伯希和二六二 ○号写本”为底本,共存58行 半,起篇题,迄篇末,首尾完整。 读者如有兴趣,不妨找精华编 来看。
  由以上所说,可见我虽然 只熟悉哲学概念,不熟悉版本 学,仍然学到了有关《论语》的 许多东西,所以不揣谫陋,当 《儒藏》总编纂汤一介教授邀请 我写一篇短文介绍《儒藏》、特 别是精华编的意义,我也就欣 然应命,草就一篇感言与读者 分享。